父亲让10岁孩子上大专,张易文的人生轨迹完全被父亲规划
教育新闻 来源:网络 编辑:楠哥 2017-09-16 17:04:41

  伊顿教育小编看到一则新闻想要分享给大家,这是一个10岁女孩张易文,这个女孩今年10岁却上了大专,据说张易文上大专是父亲安排的,父亲为什么要让10岁女儿上大专呢?

  9月10号,10岁女孩张易文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陕西工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办理入学手续。在照片中,她举着自己的录取通知书,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站在她旁边的父亲没有出镜,仅仅是将一只手搭在她的肩膀上,而这只手,却在过去的10年里一手规划了她整个人生的轨迹。

父亲让10岁孩子上大专,张易文的人生轨迹完全被父亲规划

  父亲的规划:10岁上大学,20岁博士毕业

  张易文的父亲介绍,她从4岁开始学识字,一年时间,学完小学课程;课程由父亲亲自教授,负责高中的语文、英语、数理化、生物等科目,有时外出就让母亲教。指导之下,她通过自学,达到这种考试成绩的。

  她父亲认为自己的教育有方法,家庭文化好,家里从不看电视,不玩无聊的游戏,不以吃喝玩乐为快乐,所以孩子就比较专注,没有杂七杂八的东西来干扰他。孩子智力他认为是普通,他觉得智力概念本身就是伪科学,人的智力没有根本的区别,没有神童。

  至于为什么让孩子10岁就去上大专,张易文的父亲表示,第一是因为家里穷,没有那么多钱、时间、精力供养她至30岁完成博士学位;第二,希望孩子早日就业,分担家庭负担;第三,现在社会读不到博士就不算人才了,但读博就快到30岁了,要面临结婚、买房子、生孩子等问题。对于一个女孩来说,一生就一事无成。所以只能让她迅速学完中小学课程,能考上大专就去上,按照这个规划,估计20岁就可以拿到博士学位。

  她父亲说,因为自己曾受过很多的教育,才反思这些教育是否值得我们付出如此多经历,熬到18岁,得到一个北大、清华的文凭?基于这种反思,他认为没需要,所以让孩子10岁就去读大专了。

  教育:张父的规划里,没有孩子自己的意志

  那么,张父的这一套理论,或者说观念,会对她今后的学习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位在大学任教的教育告诉记者,张易文的经历与80年代的“少年班”类似,也是未到年纪便参加高考。当时的少年班,在开办过程中,发现天才少年们过早的进入大学,心智并不完全成熟,在培养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类似的问题也可能会发生在张易文的身上。

  告诉记者,张易文这样过早的进入大学校园,对于她的身心发展是肯定会产生影响的。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每个孩子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过早的进入成人世界,可能会难以适应。

  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张易文此前的学习都是由父母来规划,可到了大学之后,她是继续由父母帮助制定学习计划,还是自主学习?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说,她尚未进入青春期,同学的聊天可能她都无法理解,在人际交往当中会的被动,可能会带来很多的挫败感,造成自卑。

  这是“同步教育”的通病。

  张父在此前接收媒体采访时提及,他每天会了解孩子是否做了一些“无用”的事、是否说了很多“废话”,并要求改正。这在看来是违背了现在的教育理念的。因为孩子去干一些看起来“无用”的事,其实也是在发展他们的精神。

  提到,在张父所阐述的教育理念当中,没有一丝一毫提及孩子自身的意愿。换言之,张父只是完全让孩子沿着自己规划好的路向前走,无视了孩子自己的意志。这是一件不好的事。因为通常来说孩子们从青春期开始会萌发自我意识,开始自我规划人生,到时也会带来更多的认知冲突。

  延伸:普通学生眼里的“天才少年”

  谈到少年班,人们熟知的有中科大的少年班,以及天一中学的少年班。这些少年班的孩子,无不是顶着“牛娃”、“天才少年”的名号进入学校,并成为了学校重点培养的对象。然而在学校的其他普通学生看来,这些孩子又是什么样的呢?

  记者采访到了一位曾就读于天一中学的学生,了解了他眼中的少年班学生。

  虽然少年班的学生都是高智商,但他们的年纪仍然比较小,对于如何和他人相处还并不了解。这位天一中学的毕业生告诉记者,“少年班的学生,有的时候说话不太照顾别人的感受,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他们挺傲的。”这是这位天一中学毕业生谈到的较多的印象。

  他举了个例子,曾经有个少年班的孩子考去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在给老师的留言里,她引用了《越谣歌》中的一句话——“他日相逢为君下”。这句话类似于陈胜当年说的那句“苟富贵,勿相忘。”但这只能用在平辈之间,如果是对老师这么说,就显得有些狂妄了,尤其是少年班的孩子本身年纪就比较小。

  他另外还提到,可能是年纪小的原因,少年班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看起来都有些差,在普通学生看来,少年班的一些孩子在部分方面其实还是低于常人的。

  偶尔有少年班的孩子转入普通班或是强化班,普通的学生既不会可以去疏远这些孩子,但同样也不会去主动和这些孩子接触。

  这些孩子的人际交往会顺利吗?

  他想了想,告诉记者:“还是要看个人吧。”

  在采访中,向记者提到,这次的事件应该引起人们的思考,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怎样看待孩子自己的意愿?而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取得一个文凭,还是根据孩子的自身特色,培养成对应方向的人才?

  截止记者发稿前,张易文已经在学校里开始参加军训了,而这次的事件留下的问题,仍然留待家长们进行思考。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学霸们都跳级了,清华北大的大一新生迎来一批十几岁学生 下一篇:没有双手依然写出漂亮的板书,五旬无手老师坚持教师岗位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