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平常聪明机灵学习的时候变得懒懒散散怎么办?注意三点
原创推荐 来源:网络 编辑:楠哥 2017-12-27 10:41:54

  记得前段时间,轻轻侠的朋友圈里经常有人这样问:为什么我家孩子平常也算聪明机灵,但是每到学习的时候一下就变得懒懒散散一点也不主动?

  确实这是不少家长心塞的问题,好好的孩子偏偏成了“学习困难户”

  甚至在一段疯传的视频中,陪着写作业的爸爸情绪激动直喊儿子“爷叔”,孩子依旧一副们懵懵懂懂的。
孩子平常聪明机灵学习的时候变得懒懒散散怎么办?注意三点

  (爸爸气急败坏直喊“爷叔”,孩子却......)

  你有没有想过,可能是你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本篇内容由伊顿教育老师倾情整理

  亲子互动与学困生——内部动机的培养

  动机是支撑一个人做事情的心理动力,这种动力驱使你克服困难达到目标,并且在达到的时候获取的奖励。

  人类从事的活动都会带来某种奖励。有些活动带来的是外在的奖励:比如运动员赢得会带来奖金和荣誉,这类奖励能够维系外部动机;

  有些活动带来的是内在的奖励:比如美术爱好者创作一幅作品可以满足自身的兴趣,这类奖励能够维系内部动机。

  一个建立了良好内、外部动机的人,会在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时表现出坚定的意志品质,较终完成任务。

  而动机出现问题的孩子则容易在一点点难题面前失望沮丧、迟疑不决,偶尔解决了问题、受到老师表扬也不感到格外高兴。

  这会给孩子的学习带来巨大困难,使他们成为所谓的“学困生” 。两种动机对个人来说都重要,但就学习这件事而言,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内部动机。

  今天,我们从内部动机的角度聊一聊学困生动机问题的成因 ,以及家庭亲子互动中如何能通过动机培养帮助学困生取得心理成长和学业提升。 

  学困生的第一困:嘲笑让我不再主动

  大多数学困生的动机问题不是上学之后才出现的,只是在学习环境中更容易表现出来罢了。

  研究表明,与学习有关的内部动机是在学龄前期(3-5岁)开始形成的。精神分析大师埃里克森认为,这一阶段儿童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因为3-5岁的孩子有了的知识水平,迫不及待地想要进行一些创造性活动(如编故事,画想象中的事物甚至“自创”一些科学道理)......当然这时候他们的想象往往是荒诞不经的。

  但是,如果父母对这些成果进行肯定、鼓励和温和的引导 ,他们的想象活动就会继续发展,想象的内容也会趋向合理,使他们逐渐体验到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取得进步—获得成就感的完整过程,为内部动机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反,有些父母则会嘲笑孩子思考的成果,导致孩子失去自信心或自我封闭,不愿意主动探索新的东西,埋下学习困难的种子。

  学困对策1-主动表达法

  除了停止嘲笑,给孩子需要的尊重 ,学困生的父母更应当教会孩子主动开放地表达。

  接触孩子时,我发现不少家长对学龄前儿童表达能力的训练就是“自我介绍”,较常见的包括“你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爸爸/妈妈是谁”。

  自我介绍的内容单一,而且不需要孩子主动组织语言、展开想象。生活中长期缺乏有效的表达经验,孩子在上学之初就难以体会到主动思考—解决问题所带来的乐趣,从而影响到内部动机的建立。

  主动开放的表达方式有很多,例如学会积极地描述自己的体貌特征(“我的眼睛是大大的”,“我的眉毛是弯弯的”),说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讲自己编的故事,甚至画自画像等非言语表达也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内部动机。

  方法实例

  小乙是学校备案的小学高年级学困儿童,注意力存在障碍,写字不流畅,也很难与同学正常交流。

  有整天,早自习轮到小乙上讲台讲话,只见他拿着一张报纸,嘴唇微微开合,但站在旁边的老师都只能隐约听见“喝水”、“不能马上躺下”和“药片”等只言片语。他讲完后,老师跟全班同学讨论他说的内容,猜测可能是说:“吃药时要喝水,不能马上躺下,否则不利于健康。”

  老师试图理解的努力让小乙很受感动,课后他出人意料地写出了一篇漂亮的习作《无声的语言》(这篇作文挺不错的,如果大家想听需要,以后我可以分享一段 ),在表达的主动性上迈出了一大步。
#p#副标题#e#
孩子平常聪明机灵学习的时候变得懒懒散散怎么办?注意三点

  学困生的第二困:目标永远够不着

  首先需要承认,大部分学困生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已经比一般家长要低很多,往往只是要求能跟上学校进度、考试能及格。

  但这种要求对学困生而言是否就理所当然呢?

  拿我自己带过一个孩子来讲:他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困生,我接手的时候学校已经讲完了全部汉语拼音,但孩子还不能背诵拼音表,不理解声母+韵母的拼写、拼读规则。

  在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下,他经过3-4次课才能正确辨认zh、ch、sh和z、c、s,而且后来的课上还需要在练习中经常巩固这一知识点,学习其他知识的进度也与此相仿。

  这意味着一周5天的时间(每天两个小时),他较多只能掌握5-6对易混淆拼音和汉字拼写,复习6-7个汉字字形,熟读3-4句课文。但学校新课的进度至少一周一课,临近期末较快甚至出现了一周三课的情况,赶上进度根本是不现实的事情。

  学困对策2-规则示范法:

  既然赶上进度对学困生而言不容易,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为了巩固之前的学习成果,总是落后于学校进度,差距不是会越拉越大吗?

  我认为不。

  如果学困生学习能力上的短板能够真正得到弥补,赶上进度只需要一个假期或者每天多花一点时间。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才是学困生较大的短板。

  对于小学,尤其是低年级学困生而言,我认为较大的短板是对规则的理解。小学语文的学习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汉语拼音的拼读、声调、韵母复合、整体认读等规则,这一阶段的学习困难不仅极大影响刚入学孩子的自信心,而且会在接下来的识字、识词和读课文的过程中产生连锁反应,加剧孩子的学习困难。

  家长和孩子朝夕相处,便于用身边的生活用品、生活现象作为示范,帮助孩子进行规则学习,配合老师的教学。

  方法实例:

  小东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入学后第一个学期拼音学习差。尽管能记住老师教的不少拼音口诀,但由于不能拼读(类似e-i, ei这样出声的拼读),经常记错易混淆拼音(如ei与ie)。

  一次偶然的机会,老师看到卧室里有很多玩具,就把大白鹅玩具放在左边,毛笔放在右边,给小东讲解e-i, ei的拼读;然后,又把荧光棒放在左边,鹅形削笔刀放在右边,讲解i-e, ie的拼读。

  此后,小东把ei和ie混淆的错误减少了很多,即使有时想不起来,也会拿出两套玩具摆摆看。类似的方法也用到了其他拼音的讲解中,很快解决了韵母拼读的问题。

  让父母也学会这一方法,学困生的课堂会更加宽阔,而且不会带来额外负担。

  学困生的第三困:亲子信任关系不良

  对儿童来说,没有比父母更亲近的人了,但低质量的亲子互动仍然会破坏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关系。

  受到体罚(尤其是没有规则性的体罚)、父母离异或父母过于忙碌,容易使孩子变得敏感、自卑,常常陷入焦虑,反映到学习中就可能转化为内部动机的缺乏。

  信任关系不良的孩子,其动机问题与别的学困生相比有不同的特点,表现为一种情绪困境:这类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无法主动克服焦虑,困难和挫折都会引起他们的负面情绪爆发,而不只是注意力的涣散。他们需要花大量时间与自己的情绪对抗,整个学习过程都是不连续的,缺乏让动机产生的基本条件。

  儿童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比较弱,孩子的情绪困境就像一面镜子,映出的是父母的情绪困境。父母首先应该承认、接纳不良情绪的存在,才能弥合受伤的亲子关系,较终促进孩子情绪的改善。

  学困对策3-协作共进法

  就像学习进度落后需要补课一样,亲子之间信任关系的不良也需要加倍的“补课”。

  对孩子来说,没什么会比父母的知错能改更有激励作用了。

  如果父母跟孩子一起日有所进,用温暖、善意和合群的表现去弥补过去的冷漠、敌对和孤立, 那么不仅亲子之间的信任关系会很快恢复,而且孩子面临的学习之外的压力也会在无形中被父母分担一部分,让孩子能够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方法实例

  英子是一名13岁的初一女生,成绩一直保持在班上垫底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英子的妈妈首先作出了改变:主动联系各科老师,表示了配合老师教学的决心;在学校留言板上积极留言,或是对家庭教育问题的自我检讨,或是对孩子取得成绩的赞扬,或是对孩子自身不足的委婉批评。而且,她一改之前片面强调学习的风格,鼓励甚至资助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

  在初二时,英子不仅进入了班级前五名,而且出色的才艺还使她成为学校的“名人”。

  在家长和孩子协作共进的过程中,良好的信任关系为双方的心理成长都营造了有利的氛围。

  总之,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之外不可缺失的一环,父母不可避免地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积极参与亲子互动,对学困生家长来说更是如此。

  如果儿童的心理成长是一串葡萄,亲子互动就是葡萄藤,只有粗壮的藤才能结出香甜的果实,冀共勉!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语数外三大主科的骨头,再硬也得啃完! 下一篇:中考志愿怎么填?(树人篇)想考好高中的看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