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次跟妈妈申请购买iphone,物质欲望要怎样被对待?
家庭教育 来源:网络 编辑:楠哥 2017-10-30 10:06:25

  iphone有时候感觉像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从大人到小孩都觉得iphone手机可以让自己档次感觉不一样。有一个孩子跟自己的母亲三次申请购买iphone,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物质欲望。

孩子三次跟妈妈申请购买iphone,物质欲望要怎样被对待?

  1

  这几天,苹果发布了新一代产品iPhoneX。一些网友开玩笑:卖肾、卖肾还是卖肾?重要的是“真的无肾可卖了”。

  为了购买各类新潮的电子产品、服装鞋包,一些大学生不惜在网贷平台借高利贷,因此卷入“裸贷”,甚至自杀。

  今年9月3日,北京一名大三学生留遗书后溺水自杀,遗书中称自己“一步错、步步错,只怨自己太过浮华”。自杀后第二天,他的父亲收到多个校园贷追债短信电话。

  如何让孩子克制过度的物质欲望,从小养成简单朴素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避免孩子长大后虚荣浮华、贪图享乐? 今天,我们跟大家分享一个美国华人妈妈的智慧做法。

  2

  9岁的艾米,是在美国出生的华人孩子,每年她都会和父母一起回祖国探亲。春节时,中国的亲戚都会给她发红包,有时候总金额过了2万元。

  不过,妈妈不允许她随便花钱买东西,并且做出了如下规定:在18岁成年以前,艾米若想用自己名下的钱买东西,首先要写一封申请书,申请书中要写出购买理由,如果理由不充分,妈妈将予以驳回。一旦申请被驳回,一个月以后才能重新申请。

  iphone手机一度引发了艾米班里同学的购买热,艾米看着越来越多的孩子拥有了iphone手机,也动心了。

  于是,她给妈妈写了一份购买申请,申请理由是:iphone手机的游戏功能很强大,下课后可以玩玩游戏,减轻课业压力。

  妈妈看了申请书后,淡淡地说:“美国的课业量并不重,放学后也有大量时间给你们玩耍,你还需要减压吗?”就这样,妈妈果断地驳回了申请。

  3

  一个月后,艾米又写了一份购买iphone手机的申请书,申请理由是:自己容易忘事,买了手机就能将重要事情备注在备忘录里,避免忘事。

  妈妈告诉她,如果需要备忘录,房间的挂历就能实现这个功能,再次驳回。

  第三次申请,艾米的理由是:我这么想要这款手机,难道不能作为理由吗?

  妈妈笑了笑,说:“想要不等于需要,我们所能拥有的金钱永远都是有限的,可是世界上好看的、有趣的、奢华的东西多得很,而人的购买欲望也是无限的,谁能一一买过来呢?只有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或者工作确实有帮助的东西,才是你需要的。而‘想要’不能作为一个充分的理由。”

  这次,艾米偃旗息鼓了一段时间。

  后来,她再次写了申请书,理由是:iPhone手机的APP能够下载很多小软件,帮助自己学习外语,比如XXX软件,它是一个免费在线学习语言社区,能够让自己随时随地利用零散时间学习语言。

  妈妈看了申请书后,自己下载了一个XXX软件体验了几天,发现这个功能确实对学习外语有利,便批准了艾米的申请。

  4

  

  渴望物质是孩子的一种本能,然而会把物质使用到极致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想要”和“需要”的区别,对于“需要”范畴内的消费需求予以满足,而属于“想要”范围的消费需求严格控制,留出延迟满足的时间。

  妈妈之所以让艾米写购物理由,就是想让孩子明白允许消费的规则就是能够说出正当的、合理的理由。

  而申请一次后间隔一个月才能再申请,则是给孩子一个思考和冷却的时间,慢慢学会分辨“需要”和“想要”。

  有时候,在等待和思考的过程中,孩子的购物需求就会发生变化,这有助于孩子养成三思而后行的习惯,同时避免盲目消费造成浪费。

  5

  现在的孩子,正在面临一个“尿不湿时代”——

  用尿不湿的孩子,跟以前用尿布的孩子有很大的不一样:当孩子长期处于舒适的状态中,感觉不到“不舒服”,他反而也没法感觉到“舒适”了。

  “尿不湿时代”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无感。对很多事情、很多东西提不起兴趣,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无聊”、“没劲”是他们的口头禅。

  在大人看来,今天的孩子够幸福的了,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好看的……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比自己小时候不知道强多少倍。可是,当我们仔细观察,却发现今天的孩子并不快乐。

  原因是,如今的孩子没有了“渴望”。他们被过量的好东西淹没了,无法在“渴望”中体验“得到”的快乐。

  渴望能给孩子带来快乐。 喜悦产生于强烈的需要得到满足之时,没有需要,就无所谓喜悦。对一个渴得要命的人来说,一杯清水胜于金子。

  而今天的孩子,没有“渴”,只有“望”,他希望得到什么,就立刻拥有什么。一个孩子从来没有渴望得到某个东西的机会,该是多么不幸啊!

  6

  这种对什么都“无感”的精神状态很可怕,尤其是当它蔓延到学习上的时候。

  有个男孩学习懒懒散散,妈妈激励他说:“你考上重点中学,才能考上重点大学,考上重点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才能住上大房子、开上小汽车!”

  这个男孩一脸疑惑地说:“(房、车)我们家不是已经有了吗?”

  听教育学者卢勤曾讲过她“五十年来穿过的较漂亮的裙子”——

  记得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时,十岁的我被选为北京市鲜花队的成员,去人民大会堂向中央领导献花。当时,家里没有钱给我买新衣服,妈妈答应亲手为我缝制一条背带裙。我盼啊,盼啊,当我穿上那条崭新的红白格背带裙时,喜悦和感激的心情难以言表。虽然布料只是人造棉的,但那是我朝思暮想后得到的,于是倍加珍惜。

  卢勤的哥哥,从小动手能力就很强,喜欢摆弄木工活儿,他回忆说:

  “家里的刨子很难使,虽然一个刨子只要5块钱,但当时家里生活困难,不好意思向妈妈要。妈妈知道后说,你能做成就给你买。我用旧刨子满手磨出了水泡,终于做成了小提琴把,于是妈妈给我买了新刨子,当时真是如获至宝啊,我用了好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体验过“渴望”的人,才会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而不是只关注自己没有的,才不会成为一个贪得无厌的人。

  一个家庭,无论富裕还是贫穷,都应让孩子明白“想要”和“需要”的区别,给孩子留点“渴望”的余地。有了渴望,生命才有动感和动力。

  相关链接消费时代,如何应对孩子的“物质欲望”!

  之前在网上看到过家长的一个感慨:

  “

  我很担心我的孩子变得物质至上!

  如果没有衣服、太阳镜、昂贵的汽车和各式各样的垃圾食品,他似乎就没法活了.

  而这些东西在我小时候家里根本负担不起。

  ”

  相对剥夺感是欲望的诱因:

  确实,现在是一个物质极为丰富的消费者的时代,媒体将其描述为一个充满了新鲜、刺激、精彩,而且持续不断地生产着各种各样的奢侈品的世界。

  在周遭充斥着这些东西的时候,孩子们很容易会认为,如果他们没有,就是被剥夺了 。所以,他们总是有着丰富的物质欲望!

  不能无限制满足孩子!

  而同时,从古到今的父母们都在竭力给孩子提供他们自己小时候比较缺乏的东西,比如说给孩子提供大量的丰富的物质,小到衣食,大到住(房)行(车)。

  但是,我们要记住,当我们为孩子提供他们自己就能挣来的东西时(或至少挣来一部分),我们就剥夺了孩子学习重要生活技能的能力。

  当孩子走进市、商场或在家里,吵着“我要!我要!我要!”的时候,我们需要警醒,要抵制住给孩子他所想要的每一件东西的冲动。

  我们不能让孩子有这样的认知:爱就意味着从别人那里得到物质。

  当然,很多父母们会觉得面对因孩子的物质欲望而引发的哭闹哀求,是一件令人苦恼的事情。在这里,给大家一些建议:

  诚实地拒绝。1

  当孩子想要某件东西的时候,如果你有能力支付,不要说:“我买不起。”要对孩子说实话 ,比如“我不愿意那样花我的钱。等你自己挣钱时,你可以决定想怎么花。”

  不要接受远期承诺。2

  较好要求孩子在得到想要的东西之前,先完成工作或攒够钱,而不要给孩子提供诸如“预支未来的零用钱”的承诺。

  这会交给孩子忍耐延迟满足

  不要提供开放式的选择。3

  购物的时候,不要给孩子太多选择 。比如买鞋。

  对于3~5岁的孩子,要选出两双符合你的预算并且实用的鞋子,让孩子选择想要哪一双。

  对于5~8岁的孩子,要告诉他们预算是多少,“我们一起取商店吧,你可以选一双在自己预算之内的鞋子。”

  教孩子分辨欲望和需要。4

  问孩子:“你需要的是什么?”以及“这与你想要的有什么不同”(孩子需要一双新鞋,却想要一双昂贵的鞋 )。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8岁以上),我们可以和他说:“我愿意以较合理的价格为你提供你所需要的质量较好的东西。如果你想要的不止这些,那么,我需要知道你会怎么做来补足这两者之间的差额。”比如可以引导孩子考虑多做家务,节省零花钱等。

  平时潜移默化。5

  平时,我们也要注意引导孩子关注那些生活、媒体中出现的更看重帮助他人而不是物质至上的事例。

  通过表达你对这些人的赞赏,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

  我们并非是吝啬,而是要让孩子学会理解欲望和需要之间的区别,让孩子知道并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努力满足某些欲望和需要,纵然是在父母的帮助下。

  较重要的是,我们和孩子都要懂得,幸福和成就从来不在于你买了或者拥有多少东西。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父母的十年有效期请你们好好利用,不要荒废孩子较好的教养期 下一篇:一个家庭中父亲影响着孩子这几个方面,爸爸们知道自己重要了吧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