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出自哪里?这句话的出处是王维的王维《终南别业》,是其中的第三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两句诗的整体意思是告诉我们一种随性、闲适的心态。其实诗人王维在作这首诗的时候,会有这种心境,完全是因为之前的人生经历。让他看透了官场上的一些事情,于是便写下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咱们来看王维《终南别业》全诗: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然而,由于政局的变化反复,加之他早年的坎坷经历,此时的王维已看透仕途的艰险,便想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把宋之问原来位于终南山下的辋川别业买下来,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就住在这里,过起了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而其中较为经典也较为后世传诵的名句,就是第三联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从字面意思上理解,“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不知不觉间,竟来到流水的尽头,“坐看云起时”,是说,既然已到了水的源头,无路可走,索性就地坐下来,看看风景,那山头上的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给人以何等悠闲舒适的感觉。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此联中暗含了一个典故,那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在开头这么写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的主人公,正是沿着山间溪水一路上溯,走到了水穷之处,才发现了一个世外桃源。诗人闲来无事缘溪而行,内心之中,是否也隐隐含了一点寻找世外桃源的心境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但是,诗人行到了水穷处,却没发现什么桃花源,这个时候,心中怕是有一点小小的失望。他四处眺望,无所发现,只有那天上的云卷来舒去,看上去分外安适。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聚散无常,给人以没心没肺的印象,因此陶渊明有诗曰“云无心以出岫”。诗人索性坐下来,看着那片片白云升腾而起,不觉消磨了大半晌的时光。桃花源虽然没有找到,但是这样的美景享受,这样的悠闲享受,这样的时光享受,又何异于身处桃花源呢?这是第三层意思。
从艺术上看,这两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我们试想: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较后溪流不见了。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要么是泉眼,要么是潭水,要么掩于山体之中。当然也有另一个可能,那就是雨雪之水汇集而成的涧水。无论什么情况,都是一幅美景,有山,有水,有云,有怪石,有绿树,虽然作者并没有着墨于此,却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在我们脑海里自然而然地勾画出了这样的画卷。
再引申开来,山岭上云朵涌起,云是什么呢?云乃雨之源,云可以变成雨,雨又可以生成云,水到了尽头,流水却一直不断,云散了开去,又会卷了回来,世事沧桑,不过如是。这种生命的哲理,诗人显然是体会到了。故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一唱三叹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