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祈福好事情、好运,比如期盼谁家的孩子能够考上大学、成才,有所作为的时候,会比喻为“鲤鱼跳龙门”。这是常人对“跳龙门”的理解,还有一个跟其相似的“登龙门”,有多少人是熟悉的,两个俗语都是跟龙门有关系。但是我想意思肯定是不一样的,不然也不会分开说了,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登龙门”和“跳龙门”是什么典故:
“登龙门”的典故
“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这是李白写的《与韩荆州书》中的句子。这里的“登龙门”是指能得到韩朝宗的赏识,韩朝宗,是当时的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使。
这个典故较早出于《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李膺》中有这样的句子:“是时朝庭日乱,纲纪颓陀,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意思也是指当时士人,以能得到李膺的接待而倍感荣耀。
“登龙门”原是指得到有名望、有权势者的援引而身价大增,后来亦指古代科举会试得中者。
“跳龙门”的典故
“跳龙门”原意是指古代传说中的“鲤鱼跳龙门”。后来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
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位于山西省河津市禹门口),就会变化成龙。 “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李白的这首诗写的就是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相传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龙门山挡住了,就在龙门山南积成了一个大湖。
居住在黄河的鲤鱼们听说龙门风光好,想到龙门观光旅游。它们便结伴从陕西孟津的黄河出发,过洛河,过伊河,一路来到龙门水溅口,再无水路,它们聚在龙门北山脚下。“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龙门山!”一条较大的红鲤鱼说。“于是这条鲤鱼先跳了过去,这条大鲤鱼经过了火与雷的考验,终于进了山南大湖中,化为了一条龙。
在这条鲤鱼成功先例的鼓舞下,鲤鱼开始一个个奋勇地跳跃龙门山。可是化龙的只是少数,大多数还是如李白诗中所云:没有跳过的摔在地上,在额头上落一个黑疤。
不过真正的鲤鱼跳龙门并不是为了“腾跃成龙”,而是为了繁衍后代。跳龙门的主角不是鲤鱼,而是鲟鱼。地点在山西省河津市,龙门,又名禹门。因为鱼类产卵繁殖常喜一些水流喘激的地方,而且有很多鱼类都有定时回游的习性。
鲟鱼是江海回游性的鱼类,每年春天大批鲟鱼回游至龙门穴洞之处集结,在临产卵前两三天内频繁跳跃。跃出水面时,鲟鱼充血发红的鱼鳍也露出水面,一时间成千上万条大鱼在河面翻动,远望一片红光,于是出现了“龙门赤河”景象。这种景观长达数里,持续数日。
“龙门赤河”在《竹书纪年》中有记载, “鲤鱼跃龙门”的神话故事可能形成于当在西汉初年。
“登龙门”和“跳龙门”是不是一回事
“登龙门”和“跳龙门”不是一回事,“登龙门”原是指得到有名望、有权势者的援引而身价大增,亦指古代科举会试得中者。而“跳龙门”原典是指“鲤鱼跳龙门”,后来用于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