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什么它会成为畅销书?这个是一个老的话题了,《文化苦旅》确实是一本畅销的书籍,在92年出版以来,相当一段时间都受到了高的关注度和热度,一度被大家奉为“陕西纸贵”。余秋雨先生慢慢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代表,《文化苦旅》畅销也说明了这本书的价值,影响了当时的时代。
《文化苦旅》打开了文学走进大众的另一种方式。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很多作家、诗人、评论家们,都在呼吁作品要贴近时代、关注现实,但说归说,文学作品的走向依然是沿着创作者的主观意识信步游走,与大众的接受度之间,始终隔着一道看不见又坚实的门,于是精英创作者自说自话,普通大众甚至连冷眼看的心情都没有。就在这个多少有些尴尬的时候,带着对大众满满诚意的《文化苦旅》横空出世,这种意外是有着格外的惊喜的。在书中,作者没有摆出居高临下的姿态,没有断言这是对的、那是错的,不管是说历史,还是论人物,都是“开放式”的,更像朋友们之间的聊天。在这本书里,文学不再神秘,也不再是“高大上”,余秋雨先生用学者的儒雅、智者的豁达弥合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阂,打开了那道封闭之门。
《文化苦旅》让历史变得不再显得古老神秘。《文化苦旅》一个“旅”字,实际上也巧妙的点出了这本书的体裁——这是一本作者的游记。游记这种形式的散文,历来是很受人欢迎的,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对未知的好奇。在《文化苦旅》之前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不也是广受追捧嘛。与三毛不同,作为大学教授、文化学者的余秋雨,他的游记要深沉的多,也厚重的多。余秋雨的脚步没有迈向名山大川,而是坚定的落在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遗迹,都江堰、莫高窟、阳关雪……在他的笔下,这些历史遗迹变得不再苍桑,不再神秘,变得有血有肉,变得充满活力,在这本书里,我们感受到了异域风情,又在追寻中填补了自己某些历史知识的空白,当真是收获满满啊!
《文化苦旅》的畅销还得益于其优美细腻的文笔。古人早就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具体到一本书,即使立意再高深、思想再深刻,如果语言晦涩难懂,也会少有人问津,更谈不上畅销了。文笔恰恰是余秋雨先生的强项,他戏剧文学系出身,年纪轻轻就已经成为文学教授,说他是学富五车一点都不为过。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厚实的文学素养,加上对骨子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痴迷,让他的《文化苦旅》,每一篇文章都有理有据,每一篇文章都文采飞扬,每一篇文章又都饱含深情,让我们不但看到了他身上的天才禀赋,更看到了一颗对民族文化的赤子之心!
从小编个人的角度来说,我真的喜欢余秋雨的很多作品,除了以上所说的,我还比较欣赏他的审美理念。在余秋雨先生的文章里,我们能够看到批判、惋惜,同时更有反思、儒雅和忧患,更有一些冷峻中带有的理性。可能这也是他写的《文化苦旅》畅销的缘由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