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如何传递军情的?我们知道古代信息不发达吗,很多传递信息都不方面,不像是现代,有个紧急情况的就打个电话,马上就能处理。可是在古代有一个紧急军情,得好几天才能被获知。一般来说,古代传递军情都是靠飞鸽传递,或者是旗鼓传讯,还有有名的烽火传递。我来具体说一下古代都有哪些具体的例子。
传说中的飞鸽传递
我们知道,大部分关于古代的影视剧中都有飞鸽传递这样信息传送的桥段,而在历也是真实存在的。在古代,飞鸽曾经是进行大范围军情传递的主要工具。信鸽又被称之为“飞奴”(好形象),传说,汉高祖刘邦被项羽围困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从而脱险。张骞、班出使西域,据说也曾用信鸽向朝廷传递消息,(这可能要飞好久好久的样子......)。
公元1128年,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张俊在视察部队的时候,发现营内空无一人,生气,要手下曲端把军队立即召集到自己眼前。曲端闻言,不慌不忙地放出鸽笼里的五指训练有素的信鸽,顷刻间,将士全副武装飞速感到,集合在了张俊面前。(当然这个信鸽是飞到指挥官手中)
旗鼓传讯
在动辄十几万的中国古战场上,各部之间一般会通过旗鼓的方式来传递简单的信息。旗鼓在军事重用于指挥进退;《孙子》记载:“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初期时,旗帜只作为一种标识,后来又有了召集众人,指挥按照明确的目标前进的功能。而鼓是一种声乐器材,勇毅敲打出不同的声乐来传递命令。
烽火传递
历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很生动地给我们介绍了用烽火传递信息的方式。《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上有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就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
此后的两千余年里,在边防上,烽火传递信息是较主要的传递警报的方式,长城就具有这样的功能,各种要塞堡垒,修筑的时候也都是相连,或遥相呼应,为的也是传递信息。这种方式能够传递的信息仅限于预警,至于更详细的信息是没有办法传递的。
驿站传递
更加复杂的军情信息需要驿站这种古时候的邮递系统来传递。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的需要,古代依靠畜力传递信息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传递官府文书的驿传系统。
西周时就有驿传系统,到了汉代形成了更加完整的制度,传递文书分出不同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而且收发这些文书都需要等级、注明时间。
而到了唐时,驿传系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大唐六典》中记载,较盛时有1639个一战,从事驿务的人员共有20000多人,其中驿兵1700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等。陆驿快马整天走6次,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较快要求日行500里。而水驿在逆水行船时,要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他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为100到150里。
以上就是古代传递军情的四种较长用的方式,是不是的落后,不像现在科技那么的发达,想要传递的一个信息,几秒钟就好了,未来科技还将更加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