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刘婵投降了司马昭,把蜀国的基业拱手相送,真是跟他爹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世人皆为刘备感到可惜,就算是有诸葛亮在世,碰上刘婵这样的主也无力回天。本来当时司马昭是想杀了刘婵的,但是在酒席上因为刘婵说了一句千古名言“此间乐,不思蜀”,有人认为其中一句不思蜀让司马昭放下了杀心,但是一些人反对这样的说法,他们认为之所以不杀刘婵,并不是因为不思蜀这句话,而是另有缘由.
一是为了赢得民心,刘禅做了41年的皇帝,那是三国时代较长的,民心安定。只要不杀刘禅,民众没有反抗的理由。相反,让刘禅落个不思蜀的名声,民众就彻底泄气了。别说反抗了,鄙视刘禅还来不及呢。我甚至都怀疑,乐不思蜀是不是司马昭故意逼着刘禅干的,毕竟,历史,谁也无法还原真相,史书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二是为了给东吴立个模范带头人。看人家刘禅主动投降,仍然吃香的喝辣的,莺歌燕舞的。你东吴还不快快投降,免得身首异处。
三退一步说,就说刘禅写了不思蜀。司马昭是三岁小孩吗?再无知,也是暗中观察实际表现为主,说两句漂亮话是较不可信的。平时刘禅莺歌燕舞,左搂右抱的,那才是司马昭较放心的,语言的试探都是关乎面子上的事,真正的决定,那都是暗中观察来的。
读完以上三点见解,小编也开始怀疑司马昭到底是不是因为刘婵的那句不思蜀而不杀他的。因为上面的三个观点确实也有的道理在其中,那我们还是尊重这样的观点吧,必将历史问题就是留给世人考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