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9年的暑假,刚刚结束了高考,肯定有学生高考落榜的,我想着这些学生心理是失落的。正巧在这段时间电影《银河补习班》上映了,这又是邓新的一部自导自演的电影。个人觉得《银河补习班》在暑假期间上映是还是比较贴合现在高考落榜的考生状态的。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对于其中的教育方式存在褒贬不一的看法,我这里谈一谈自己看这部电影的几点感受吧。
《银河补习班》是由邓领衔主演的暑期档电影。影片讲述了父亲马皓文因塌桥事故入狱,错过儿子七年的成长。后来他用自己独特的方法与爱给予儿子马飞信念和力量,让一个即将被学校开除的问题少年迅速蜕变为中学生,较后乃至成为代表中国进入太空的宇航员的励志故事。
短短5天,《银河补习班》票房达到惊人的4.5亿,相关的微博转发、点赞、关注量更是在实时电影中一骑绝尘。巨大的关注量使得本片原本就略微敏感的话题愈发强烈放大。
一时间票房口碑成两极化分布,猫眼评分高达9.5分,豆瓣评分却是跌落到6.3分。所谓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银河补习班》靠新旧教育方法的碰撞创造出飓风般的点击量,其口碑崩塌式下滑也是源于对新旧两代价值观的孰是孰非处理得不到位。
《银河补习班》本想直击当下国内教育的痛点: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还是培养对知识的热爱更加重要。由于这个命题拉扯性太强,影片又塞入大量的东西,以至于整个影片人物扁平化,过于失真。影片中由李建义饰演的阎主任是旧教育方法的代表,邓饰演的父亲马皓文则是新教育方法的代表。两者的矛盾拉扯点基本聚集在儿子马飞的学习成绩上。
阎主任只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每一位中学生都是他的骄傲,父亲马皓文则认为知识是次要的,一个人较重要的技能不如说是思想与能力的塑造。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下,邓的教育方法固然能获得不少喝彩。但不要忘记了,国内学校的基本国情,与古希腊纯粹的科学奉献精神不同,由于历史原因、社会影响,至今我们的学校仍承担着选拔人才的政治性功能。与其说阎主任代表的是枯燥的填鸭式教育,不如说因为他知道贫穷的滋味。
如果你清楚在每一张考卷后都有这样一群考生:他的背后是终日田间劳作的父亲、辍学在家的姐姐、卧病在床的母亲。你会明白,这绝不是一张单薄的纸,而是生的希望。素质教育固然光鲜,但你怎么可能和整个家族贡献出力量而有机会读书的人谈这些,无异于“何不食肉糜”。说到底,在中国现实的引力如此之重,美丽的梦想都难以飞翔。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所以对于电影《银河补习班》中所反映的教育观点和一些教育现状,不是一个方面的,肯定多元化的存在,我们只需要将其中呈现出来,能激励自己的一部分吸纳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