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生而平等,然而却又人人生而不同,有天才有傻瓜更多的是平常无奇的平常人。而人越于其他生物而越位为生物链,成为地球的主宰,较大的优势是因为人类的思考,大脑的学习能力,让我们成为更加优势的物种。大脑这台学习的机器,在后天的学习中也成就了各种各样的傻瓜和天才。那么,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我们如何获取较较优异的学习效果呢。在《像爱因斯坦一样学习》中有一个有趣的观点,作者看来,我们对学习充满误解,其中有五条误解尤为突出。
错误理解1:智商很重要
在全人类中的确有智商特别群的人,可能只占人群中的0.1%。即便你是那个0.1%也不对学习特别有帮助。因为这一群人虽然智商群,但是肯定会有其他方面的局限。
重要的不是先天性的智商,而是后天的学习。可怕的是很多人认为自己先天性智力上落后于其他人,就放弃了长远的规划、明确的目标和挑战自我的勇气。根据调查研究,那些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并没有在智商上与常人有显著差异。
错误理解2:失败不好
学习的过程不是尽可能避免失败的过程,恰恰是不断在错误中学习修正的过程。
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第一组学习者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一个复杂问题。老师将解决问题的步骤细化,让学习者每一步都不会犯错。第二组学习者没有教师干预,同样的复杂问题,让小组合作完整。结果第一组学习者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了问题。而第二组用了更长的时间,中间发生了多次错误,有的错误得到修正,有的仍然在小组中争论不休。
然而,之后对这两组学习者进行访谈,发现第二组的学习者对于该复杂问题的理解水平明显高于第一组。
错误理解3:如果忘记了,你就失败了
考试往往考察学生们是否记住哪些知识点。这固然没有错。可是不记得不意味着失败。忘记是创造新的记忆必不可少的过程。
你忘记了,还有可能是你有一段时间不需要用到它。你只需要去有意识地重复,或是创造场景去使用它,而不需要产生挫败感。
错误理解4:越多越好
从早到晚,花费一整天都在学习好吗?一口气同时学习10几门功课是好的方式吗?学习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训练大脑的神经“肌肉”,过度学习会导致“肌肉紧绷”,甚至“撕裂”,以至于后来再无兴趣学习该领域的内容。
学习不仅是不断记住内容的过程(What),更需要反思怎么样(How)应用,以及为什么(Why)要学习这些内容,对下一步学习还有什么好奇值得探索的过程。虽然思考怎么样和为什么要花费很多时间,但是当我们离开考试就会发现,那些真正对终身有用的学习经历,何尝不是我们真正热爱的学习历程呢?
如果你的学习时间已经忙到只剩应付考试了,那赶快抽出时间来选择一门自己真正喜欢的学科,寻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好奇探索,找到学习的感觉与成就,比起一直这样忙碌下去要好得多。
如果你的工作已经日复一日,毫无新鲜感,那砍掉那些可有可无的事情,你的朋友不会责怪你,他们更期待专注而又迷人的你,少则是多,学习值得热爱。
错误理解5:学习依靠逻辑
逻辑很重要,但是学习者都不是仅用逻辑在学习。
当我们看见文法的时候,那些严谨的主谓宾句法就是逻辑。有的时候大脑根本没有办法直接记住这些逻辑。可是,我们只是让大脑有个模糊的印象,这样大脑就可以在其他情境下去识别该模式。从而一遍又一遍地产生出一种习惯和感觉。较终,这种模式还会演变成一种推测系统。就是你在和别人对话的时候,虽然不是母语,但是你已经预感到对方会说什么,句法大体如何分布的了。
大脑的确很神奇。大脑天生就是一台学习机器,你甚至都无法关闭这台学习机器。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大脑潜移默化的功能。我们要做的就是调整大脑这台机器的态度,更加好奇,积极,开放,更加不被以往的知识所束缚。有事没事,重启一下大脑,清空一下不需要的缓存,它就会变得更加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