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父母经常跟我们说“知识改变命运”其实说的是教育能让你所处的社会地位不一样,可是当你的阶层增强之后你打算干什么?父母你们只是希望孩子的阶层增强吗?
这两年,“阶层固化” 这个词时不时就会跳出来刺激大众的神经,不管是高考、小学,还是学区房,都被拿出来讨论了一番。
它已经成为无数中庭的焦虑之源,家长们为了孩子能够冲刺自己所在的阶层,都拼了老命——买学区房,送孩子去名小学、名中学,报辅导班……一样都不能落下。
但是,我们教育的较终目的,就只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改变自己的阶层吗?
▼
阶层不同
教育的内容与目的完全不同
中国有句老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我在美国这些年接触到各个阶层的人,确实能感受到阶层之间的鸿沟:社会底层的人关注眼前的活计与下个月的账单,闲暇时用简单的娱乐打发时光;中层的人总是有种“让自己更”的动力,工作和闲暇都喜欢做些能“提升自己”的事;上层的人往往气定神闲,关注的也是更大的图景。
阶层之间的区别,不只是钱与地位,更多的是思维方式、认知结构、个人气质、世界格局上的天差地别。这是从小接受的教育跟生活圈子决定的。
阶层固化又如何?
概率小不是停止努力的理由
国内很多人在说“阶层上升通道关闭”、“寒门难出贵子”、“中国已经阶级固化”……也许是因为“幸存者偏差”,我对于这件事一直抱着相对乐观的态度。
全球复杂网络研究放心、美国物理学会院士巴拉巴西在《爆发》一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类行为的93%是可以推测的,而剩下的那7%无法推测的人则改变了世界。
我很喜欢这个说法,因为我相信,低概率从来都不是不努力的理由。 但是很多人还没开始做事,就先把成功的可能性排除掉了。概率小怎么了?概率小就不去争取了?就直接认命了?就算只有1%的可能性,为什么不去争取成为这1%呢?
世界上永远存在这样一类人,能够越自己的家庭、血缘、环境,能够挣脱时代对他们的束缚,让世界另眼相看
阶层提升,是为了更大的梦想
▲ 奥普拉采访奥巴马
美国的黑人主持奥普拉是我很敬佩的一个女人,我觉得她是美国梦的励志典型。 前年,我读了她的自传《我坚信》,这本书现在还在书柜里,我不时会翻看。
奥普拉是私生女,一出生父母就分开了,母亲把她扔给外祖母照顾。
9岁的时候被堂兄强奸,之后奥普拉就和街上的混混们酗酒吸毒,跟男孩子厮混。后来母亲把她送到父亲那里,生活才开始有了转折。
奥普拉住进父亲家后,继母命令她每周背诵20个单词,父亲给她制定了教育大纲,还要读很多书,每周写读书报告。
积累了大量知识的她,有一次参加演讲比赛,从1万人中脱颖而出,赢得了1000美元的奖学金。
读高中时,奥普拉成为了电台的女主播,她的节目很快成为当地收听率较高的节目。
后来她主持的《奥普拉脱口秀》 长期占据美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头把交椅。
从酗酒、吸毒、未婚先孕的问题少女,到世界上较有名的脱口秀主持人、媒体大亨、亿万富翁,奥普拉凭借努力和才华改变了出身与阶层,成为了命运的主宰者。
阶级固化并不是不努力的理由。而且,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更高阶层的人,所追求的也不止社会身份、生活条件这么简单。
而那些拼尽了全力的人,你会看到,支撑他的不是对财富和地位的向往,而是更大的信念和愿景,改变社会,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生活分阶层,生命无贵贱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故事。
有一年圣诞节,我带大儿子凯凯去商场买东西,出来的时候儿子凯凯看到了街边坐着的流浪汉。
这个人头发和胡子都乱蓬蓬的,蜷缩在一个避风的墙角,面前放着一个铁盒,里面有几个硬币与零钱。儿子怔怔地看着他,我觉得有些不礼貌,就握着他的手想带他快步走过。
这时,凯凯抬起头问我:“妈妈,为什么这个叔叔这么可怜?”
我还在想怎么回答,儿子自言自语道:“我想……他有自己的故事吧。” 然后他转过头来问我,“我可以把我的食物分享给他吗?”
我点点头,从纸袋里掏出一盒巧克力棒饼干递给他,儿子慢慢走过去放在了流浪汉的纸盒旁边。流浪汉喃喃地说:“谢谢,谢谢……圣诞快乐。God Bless You!(神会保佑你的!)”
回家的路上,凯凯和我在车里嬉笑闲聊,仿佛已经忘了刚才的事,但是我心里却异常温暖。我好感恩我的孩子长成了善良温柔的样子。
作为父母,我希望孩子能有上进心和勇气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也希望他们对人类命运的无常与无奈保留一份理解和善意。
好的教育改变阶层,更好的教育让人越阶层,看到比、财富、受人尊敬更重要的东西。
也许社会现实需要孩子像一个工具一样去竞争、去奋斗。但是父母要让孩子们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人是何其珍贵, 培养孩子的审美、自我感,独立而有尊严。
生活分阶层,生命无贵贱。 不管处于哪个阶层,我都祝愿天下的孩子们能做一个爱自己、爱别人、真实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