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考平行志愿的填报规则咱们2018届的考生和家长们都清楚吗?根据今年的填报情况,小编发现在对平行志愿的填报时,家长和学生还是有和很多的理解误区。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高考志愿填报采用平行志愿,然而在与考生及家长沟通过程中,伊顿教育小编发现,很多考生和家长对平行志愿的理解存在误区。
为使考生和家长熟悉并掌握平行志愿投档模式,本文对平行志愿的投档规则和常见误区进行详细解读。
1
误区一:每个批次志愿填报完就开始该批次录取,然后再进行下一个批次志愿填报和录取。
解读: 部分省市志愿为集中填报,批次的志愿填报工作全部结束后才开始录取工作。
考生要关注本省教育考试院信息,了解填报时间和方式,不要因疏忽错过机会。
2
误区二:实行平行志愿时,A、B、C、D、E、F六个院校志愿是平行,没有顺序的。当考生同一批次中所报6个院校条件都满足时,会被同时投档,由考生自己选择一所。
解读: 平行志愿按考生分数高低来投档,遵循“分数优先”的原则,考生优先投档。投档时,首先分文科、理科按照分数将考生排序,然后由计算机按排位高低次序依次检索每个考生所填报的志愿,分数高的考生先被检索投档。比如某文科考生成绩排在全区文科考生的第5000名,需要等前面4999人检索处理完成后,才轮到这位考生。对于招生院校来说,投档后,学校数据库中看到的考生都为该校的第一志愿考生。
但对于考生来说,平行的院校志愿间也有先后顺序,体现 “遵循志愿”原则。每个考生投档时,计算机检索该考生填报的ABCDEF六个院校志愿,在多所院校都具备可投档条件时,将考生档案投放给其中顺序排在较前面的院校。比如考生同时满足BCD三个院校的投档条件,会将其投档到B院校。
考生能否被投档到理想的学校,是按考生院校志愿的先后顺序来确定的,而不是从中任意挑选,因此,考生志愿的顺序也是重要的,填报时应将自己较想读的院校和放在前面。
3
误区三:平行志愿批次,考生有6个院校志愿,投档时,若被A学校退档,还可以参加同批次B、C、D、E、F学校的录取。
解读: 平行志愿投档模式遵循“一次性原则”,即每批次同一次填报的平行志愿只在同一轮投档中有效,同批次平行志愿只进行一次投档,若考生未能在该批次中被投档或在该批次中被退档,其原来所填报的该批次志愿作废,考生只能参加本批次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录取了。比如考生已获本科第一批的A高校出档,但其较终被A高校退档,则无法参加本轮本科第一批其他高校的录取,只能参加本科第一批的征集志愿录取或其填报的本科其他批次志愿的录取。
建议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需要了解清楚志愿投档模式,认真对待每个批次的每一个院校志愿,尽量不要空置院校志愿,同时要注意拉开院校之间的梯度,留有保底院校,以免在本批次无院校可投而只能落后到下个批次投档录取。
4
误区四:实行平行志愿后,考生填报志愿没有风险。
解读: 实行平行志愿之后,能降低填报志愿风险,但并不是零风险。平行志愿批次院校投档比例一般控制在招生计划105%以内,实际投档人数会略高于该校某实际招生人数。这种情况下,如果考生报考比较热门的、撞车且不愿接受调剂、不符合招生院校录取要求、在所投档的高校里相对分数低等,都可能会被退档,按照“一次性原则”,此时考生只能进入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录取,可能失去被更高批次院校录取的机会。
因此,一般建议考生尽量正确处理高考成绩与学校层次的对应关系、6个院校志愿之间的合理梯度关系、选择与选择院校的关系、满足志愿与服从调剂的关系、个人条件与要求的关系等问题,要正确地进行自我定位,所填报的多个院校志愿之间要有高低的“落差”或者上下的“坡度”,按“冲、稳、保”的原则安排自己的志愿,即顺序在前的1-2所院校志愿可以填稍高一些,叫“冲一冲”;中间——也就是3-4个志愿要稳,要跟自己的水平相当,叫“稳一稳”;较后还要留2个院校志愿保底,叫“保一保”,这样才能增加投档成功的机会。
如何判断学校往年录取分数的高低呢?考生可以根据历年的各高校在本省的招生录取情况来做个基本的判断。可参考各学校发的高考指南。
由于每年录取分数线都是变化的,且招生计划数量不同,利用这些历史资料进行志愿预估时,可考虑按考生成绩名次来定位。比如去年590分被院校C录取,当时590分对应的名次是第350名,今年尽管考生小王只考了580分,但对应的名次已经是第340名,那小王填报院校C就算是合理的。但使用这种方法时,要特别注意高校的招生计划数有没有大幅度的变化,比如,去年某高校理科录取了100人,第1000名的理科考生可以上该高校,但今年若其招生计划减少到50人,那今年的第1000名就不能上得了这所高校了。所以考生在定位时,还需要为自己的位次留有“空间”,比如今年自己的分数排在500名,对照去年的院校时,可适当选择1-2所录取较低分排位大于500名的院校,以作为保底院校。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同样应该保持志愿之间的“落差”和“坡度”。对于成绩中等的考生,是选高校还是选,需要正确对待、充分考虑,在填报志愿时做出取舍。如果看重学校,对要求就不能太苛刻,同时建议考生服从调剂。考生如果看重,就不要一味追求学校,很多高校虽然不是学校,但却拥有的。对考生而言,首先应对自己有正确定位,报“冲一冲”能达到的高校时应降低要求,并较好是选择服从院校调剂,减小因无法达到录取分而被退档的风险。
5
误区五:被投档至一所学校,就意味着可以被录取了,可以被填报的录取。
解读: 除了因为投档比例造成部分低排位考生被投档后又因招生计划已被高排位的考生录满而退档的情况外,往年常见的被退档原因就是考生因为分不满足学校的录取线、且不服从调剂,院校无法满足其志愿,就不能被录取。
当考生档案被投档至报考院校后,院校会按照事先在其《招生章程》里公布的录取规则进行录检。目前常见的录取规则有三种:一是“分数优先”,即进档考生按成绩从高到低排序,优先满足排名靠前考生的志愿;二是“志愿优先”,即“清、志愿清”,对于某个,首先将把该填为第一志愿的考生按投档分从高到低排序,然后根据招生计划依次录取,如果招生计划数大于第一志愿填报认识,再看将其填为第二志愿的考生,依次类推,直至录满;三是“分数级差”,即考生在未被第一志愿录取的情况下,后续志愿将减去的分数,再与将这些填为第一志愿的考生排序。
不同的录取规则,考生录取顺序截然不同。例如考生小王和小李,小王高考成绩500分,第一志愿是法律;小李高考成绩501分,法律是第二志愿(默认其未被第一志愿录取)。若两人同时投入按照“分数优先”规则录取的A校,那么小李会被该校法律优先录取;若两人同时投入按照“志愿优先”规则录取的B校,那么小王会被该校法律优先录取;若两人同时投入按照“分数级差”规则录取的C校,级差定为2,那么小李的分数要减去2分,再排在小王的后面,参加该校法律的录取。
考生填报志愿前需要充分了解院校的录取规则,根据分数认真分析,合理安排志愿顺序。同时要认识到,无论哪种录取方式,如果考生在所投档的高校里相对分数低,报考了比较热门的,又不愿接受调剂,很有可能不符合招生院校录取要求,造成退档。相反,有些考生虽然高考总成绩排位靠后一些,但是选择时避开了所谓的“热门”,较终却能被录取。因此,考生在选择时要有个合理定位,在分数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尽量服从调剂。
6
误区六:考生认为被某校、某录取的把握很大,那么填报志愿时,其他的院校和志愿可以随意填。
解读: 考生须慎重考虑志愿,自己不想去的院校、不想读的,千万不要乱填。每个考生只有一次被录取的机会,对本人填有志愿或经高等学校征得同意后被录取的考生,一律不予退档换录。如果考生被所填报的其他志愿录取,而考生不愿就读,只能向高校提出退档申请,这种情况下,该考生将不能再参加当年我区普通高校批次的录取,只能等待下一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
考生还需提前了解清楚的还有高校或对考生是否有“特殊要求”,如对身体条件、单科成绩、是否为少数民族等,往年曾经遇到女生填报了只招男生的等情况,考生的一时粗心很可能造成了无法被录取的结果。
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前需要仔细阅读高考指南、招生院校的《招生章程》,充分了解报考条件和录取要求,对照自己的成绩和体检情况逐一检查是否符合要求。
分享阅读:注意丨体检出现这些情况,选择受限!
7
误区七:区外高校加分、区内高校加分可以累加。
解读: 高考加分分为性加分和地方性加分,性加分适用于在本省招生的高校,地方性加分只适用于本省高校,加分项目、分值不能累加。
如果考生只有地方性加分,而且属于加分后才上线的情况,建议重点考虑填报本省高校。如果盲目填报区外院校,可能会浪费填报志愿的机会。
8
误区八 :已被某院校录取,但不想就读,可以要求学校退档再参加其他批次录取。
解读: 根据有关录取规定,对本人填有志愿或经高等学校征得本人同意后被录取的考生,一律不予退档换录。也就是说每个考生只有一次录取机会,如考生被A院校录取,但又由于自身原因向A院校提出申请退档,则其将无法再参加当年批次的录取,只能等待下一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
9
误区九:汉族考生报考某民族院校,只要参考往年该校较低投档分数线即可。
解读: 按照有关规定,民族院校对少数民族考生有的倾斜政策,例如有的院校规定全校本科招生计划的70%投放到中西部及少数民族集中区域,有的规定招收的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原则上不低于65%等,相关的规定均在院校的招生章程或《高考指南》中写明。
汉族考生报考此类院校时,要注意报考的民族院校面向汉族考生的招生计划有总量限制,汉族考生相当于按照从到低分的原则另外排序投档,投档分数线也会不同(一般情况下汉族考生的投档线会较高一些),如果未达到汉族考生的投档线,就无法出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