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关于新高物理遇冷的消息一直是传的沸沸扬扬的,就连家长们对于孩子选物理持有的态度也是能不能不考物理。新高考试点城市确实是物理遇冷,那就能说明新高考物理真的不考了么?
日前一组数据显示,浙、沪两地新高考物理学科“遇冷”已是事实。2017年高考全省有29.13万考生,但是选考物理的只有8万人。在上海,实行新高考改革第一年,选择物理科目的考生也仅占总人数的30%。
这股风气也蔓延到了今年开始实施新高考的北京,学校的规则说明会刚结束,已经有不少家长在讨论“能不能不选物理”。
选考物理的人数大幅下降的确是让人挺担心的一件事,物理对于自然科学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因为报考人数的大幅下降可能造成未来人才的断层也不是危言耸听,物理界的担心不无道理,这值得社会警惕。
这一部分原因是新高考造成的,原来数理化不分家,要考都一起考,现在采取新模式,物理就不是考试项目了,必然会造成参考人数的下降。相对于其他科目,物理学科比较难是主因。的选考科目采用赋分制,这就意味着卷面分不是较终成绩,要根据考生卷面分在报考学生成绩的排名比例给出对应分数。考生基数越少,“赋越难”,于是学生和家长一合计,物理更不能选了。
可是会不会造成一些人担忧的那种后果,还言之过早。少是相对而言的,30%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是理性的回归。毕竟数理化三门都考有的盲目性,也不符合大学区分的现实。文理分流一批、职业教育分流一批、兴趣志愿选择又分流一批,也符合社会更细致的分工、更的定位的发展方向。
把对物理兴趣不大的人从考试中剔除出去,反而是好事,强扭的瓜不甜,志不在此,捆绑有何意义?新高考的目的也在于此,根据不同的需要,设置出更的要求,个性需求、多元选拔,是给考生减负,也是给高等教育筛选人才。能迎难而上选择考物理的,至少不讨厌物理。到了大学阶段,兴趣往往能在一个人的人生中起决定作用,所以,这种兴趣的筛选比单纯的凑人头要有意义得多。
我们也没有需要停留在人数的下降上,哪怕以30%的比例计,也不是个小数目,光一个就有8万人,这些人中,会有对物理学怀着痴迷心态的考生,也有将物理现象视为追求的学生。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用好这批人,高考在改革,大学教育也得有所改变,要从追求数量转变到追求质量上。培养好这30%,让他们尽可能地成材,让他们的梦想插上翅膀,而不是坐在在办公室里对着数字发呆。
所以,要下结论,不妨再等等,教育部门不妨做一个科学的评估,给出一个合理的警戒线,一旦出就启动修正机制。如果是因为政策本身的偏差引起的,就要及时作出调整。一些大学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对考生物理成绩提出自己的要求,以弥补高考招生的不足。
应该反对的是出于功利思想去选择该不该考物理。正像所说的那样,除了少数文科外,没有物理知识做基础,大学阶段很可能遇到学习阻碍。多学学没什么坏处。正因为难考,所以更容易拉分,正因为难学,所以对人的要求更高,真正的好学者不应该有畏难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