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近几年老师的教育压力越来越大?怎么会这样呢?是不是现在对于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呢?确实,现在老师不好当啊,那社会如何帮助老师减压?一起来看看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教师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为此,我们应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心理健康的调节、疏导工作,帮助他们克服职业倦怠,增强心理免疫力和抗压力,使他们安心从教、乐于从教。
按照现代心理科学的理论,从我国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的现状出发,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优势,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个体四个层面共同努力。
1
从政府层面,要强化待遇保障。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明确要求,要满腔热情地关心教师,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各级党委、政府应增强“优先发展教育、优先服务教师”的意识和责任,对教师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要完善教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实现稳步增长,同时健全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使教师待遇上不断改善、生活上更有尊严。
要努力破解教育和教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打破教师职业发展的“天花板”。
要推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突出教师主体地位,落实教师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等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教师真正成为学校和教学的主人,较大限度地激发其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从社会层面,要尊重信任支持。从意义上说,教育的价值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一个、一个民族,不能“尊师”,何谈“重教”?从职业和心理特点来讲,教师队伍作为知识分子集中的群体,其劳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创造性、复杂性,他们内心深处对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渴盼更加强烈。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尊师光荣的浓厚氛围,使尊师思想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头脑,内化为自觉意识、外化为自觉行动。学生和家长要敬畏教育规律,尊重教师职业,信任教师知人善教、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教学和管理,支持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尤其要破除功利化的成才观念,树立让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一生幸福”的教育理念,配合学校和教师抓好家庭教育。只有全社会形成尊师文化氛围教师才能增强教书育人的神圣感、荣誉感和自豪感。
3
从学校层面,要营造精神家园。学校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的场所,也是教师实现职业价值的舞台。在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得到明显改善之后,要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更多地关心教师的情感世界和精神品质,使教师身有所栖、心有所寄。
一方面,确立发展性评价,倡导行动性研究,加强参与式管理,形成互相尊重、平等对待、和谐融洽、团结共事的良好氛围,让广大教师在宽松、自由、温馨的工作环境中,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发掘,身心得到发展,价值得以实现。
另一方面,尽力为教师的职业发展铺路搭桥、提供服务,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自我,搞好职业规划,在教学实践、读书学习、进修培训中,总结和反思,不断完善和增强自己,与学生一同快乐成长。
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校内外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让教师在学校这个情感依赖的“精神家园”中,铸就健康人格,找到工作的“润滑剂”和“减压阀”。
4
从个体层面,要加强自我调适。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对心理健康问题有积极的认知,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提升心理韧性和复原能力。
一是要坚定职业理想。只有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确立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理性和自觉,才能保持简约平和的心态和积极进取的状态,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那些把教师职业当作谋生手段的人,会更多体验到来自职业的负担和压力,而热爱并将其作为生命信仰的人,则会更多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二是要注重学习增强。教师只有与时俱进,善于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让“知识内存”不断更新、升级,让职业能力不断提升、发展,在“因时而进”中获得“有形的翅膀”,才可以缓解由于“本领恐慌”产生的焦虑心理。
三是要增强心理素质。学会用自我调适的方法来疏导心理问题,主动将注意力焦点和思维方式从对负面事件的“无助、无奈”转向“可为、能为”,关注职业的独特优势和正能量,采取积极行动特别是团队合作的行动,激发心理优势体验,及时解开“心结”。
只要善于自我调适和疏导,教师的心理之树、人格之树就会健康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