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这天在中国历发生了什么大事,9.18这整天为什么要铭记。9.18这整天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事情将被历史铭记,被每个中国人铭记。勿忘9.18国耻,孩子们请永远记住9.18那天的这些英雄
小编有话说
今年的“九一八”一样也不一样。
说一样,今年今日依然是警醒国人“勿忘国耻、铭记历史”的日子;说不同,今天是大中小学教材落实“14年抗战”概念后的第一个“九一八”。
而今,硝烟战火已经散去,祖国再也不是积贫积弱的模样,生在这个时代,如何让孩子理解“勿忘国耻、铭记历史”?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畔的南满铁路路轨,悍然进攻沈阳东北军第7旅驻地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直至1932年2月5日,日本侵略者仅用4月18天就占领了东北主要城镇,控制辽吉黑三省。3月1日,“伪满洲国”成立,三千万东北同胞沦为亡国奴。
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日本的侵略,举起了抗日救国的大旗,庄严提出“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以求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战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看一位校长的事迹
铭记危难时刻民族同胞之大义
在东北天地惊变的那一夜,在东北军群龙无首不战而退的那段历史中,有一位校长心怀民族大义,断然拒绝日本人的“好意”,当机立断,使出浑身解数保全了学校的学生、教职工等数千人, 而自己则成为较后离开学校的人。 这个人就是当时上任不到10个月的东北大学校长宁恩承。
宁恩承(1901—2000)
深夜惊变!
九一八当夜,宁恩承躺下不到20分钟,刚迷糊,忽然听到“轰”的一声巨响,房屋、窗户剧烈晃动起来。他立即起床,外出巡视,看到炮弹就像流星一样密密麻麻地涌向东方。
宁恩承心头一惊——日本攻打北大营了!
他三步并两步小跑进办公室,要联系政府,寻求应对之策,然而并不顺利。
宁恩承反倒冷静下来,他赶忙跑到女生宿舍,将200多名女女学生转移到体育馆安置。随后,又命令校工把实验室易燃易爆的化学试剂、药品转移和隔离起来,免得被引爆;校医随时待命。
根据宁恩承回忆的位置示意图
誓做较后“弃船”之人
他明白,孤立无援的东北大学,30岁的他就是学校三四千号人的主心骨,需要要给师生信心。这天,他说道:
我在英国上过学。英国人有一传统,一艘船将沉没的时候,船上的妇女小孩先下船,先上救生艇,其次是男的乘客,再次是船上的水手,较后是船长。如果船沉得太快,船长来不及逃生,这船长就随船沉入海底。
今天我是东北大学的船长,我们这条船处在风浪之中,不知要有什么危险。我向诸位增加,我遵守英国传统,策划安全出险办法。 如果遇上危险,逃生的次序按我所说次序实行:妇孺先离船,其次是教授、学生,再次是职工,我是永守舵位,尽力让大家先逃生。
我们中国向有养士的传统。古人说“士报国恩”,今天国难当头,我们全是一国的善士,应有“士报国恩”的准备。 如果发生危险,应该恪守“士报国恩”的信条,就一切无恐无忧了。
一席话,全场寂静无声。
日军占领东北大学校园
转移师生数千人
几天后,日本人中岛守人奉当时的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之命而来,希望东北大学照常上课。
宁恩承却掷地有声答道:“虽然我们是教育界中人,我仍然站在中国的立场。在现在环境之下我不能接受日本帝国的援助 ……谢谢好意。”
中岛恨恨而去。
街面兵荒马乱,他亲自跑到火车站,找到他南开大学同学、北宁铁路局车务处长胡顺忱,请他特批了几节车厢。
9月24日,在他安排下,全体女学生、在校的男学生以及愿意离开的教职工,连同家属,坐上火车,撤离了沈阳。
9月26日,东北大学校园已是人去楼空。
宁恩承和剩下的两三学校工一起,将全校各处门窗关好、上锁。他一身蓝布大褂,独自一人满腔悲愤地徒步离开东北大学校园……
至此,东北大学数千教育生员工对着日军刺刀,在上任不到10个月的宁恩承的带领下,无一人伤亡紧急疏散完毕。
听两段学生的故事
铭记读书以报国之宏志
乱世之中,战火纷飞,有人感叹“偌大一个中国竟放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听听当时两名学生的故事。请告诉孩子,读书无论在何时都该有双重的使命,一为提升自我改变个人命运,二为时代发展,要有报国的情怀。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王成福,1917年生,辽宁省沈阳市人。1934年8月—1936年11月,就读北平国立东北中山中学,194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东北沦陷之后,王成福在这民族危急之际,感到生活苦闷,前途暗淡无光。虽然他在奉天(沈阳)第二工科学校考取了第二名的成绩,但还是不想再过这种亡国奴的生活,决心出走。
辗转坐上离开东北的火车,王成福脑海中浮现出一首诗: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需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
在北平流亡一阵子后,王成福报考了新成立的北平国立东北中山中学。王成福所在校区有初高中共六个班,250名学生,老师、学生都是背井离乡的流亡分子,国难家仇之士。老师中绝大多数是有名的学者、大学教授、爱国人士。
大家同仇敌忾,勤奋读书,校风严肃、友爱、奋进,每日闻鸡起舞,在校园打拳、跑步、练操,砥砺心志。校钟挂在校园西南角的一棵老松树上。
分校校长高星桥先生提议,起床钟共敲45下,分三节,每节15下,意思是:“警钟鸣了,时候到了,我们应该起床了。”提醒学生勤奋向上,勿忘国耻家仇……
年少便尝亡国奴滋味
许承构,1920年生。辽宁省辽阳县人。1932到1936年许承构进入辽阳县第七两级小学高小读书,后又考入马神庙初级中学读书。
五年中他尝到了亡国奴的滋味——
教室里孙中山肖像换成了至圣先师孔子、亚圣先师孟子的画像;卧薪尝胆、雪国耻等彩画和条幅不见了,换之以“日满一德一心”“大东亚共荣圈” ;青天白日旗不见了,换上了五色的伪满洲国旗;增加了日语课,而且课节很多;中国的字样不见了,只准提“满洲国”;在大庭广众之前说一声“我是中国人”即有杀头之罪;天天唱“天地内有了新满洲……”; 学校增加了日本教师和副校长,中国校长变成了傀儡;中国史换成“满洲国史”……
重提三位英雄
铭记国难当头抵抗到底之胆气
白山黑水间,无数中华儿女揭竿而起,拿起武器,愤而抵抗,浴血奋战,共赴国难。孤悬关外,缺枪少弹,爬冰卧雪,前仆后继,书写了一段感天动地的不屈不挠的民族抗争史。下面三位英雄可谓家喻户晓,今天重述他们牺牲的瞬间,勿忘奋起抵抗的中华儿女!
#p#副标题#e#
赵一曼
(1905—1936)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抗日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
——这是时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政委的赵一曼在牺牲前一刻留下的话。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21岁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1932年春,化名赵一曼,奔赴东北,以“红枪白马女政委”声名远扬。
她组织了一系列宣传抗日的活动,而后带领一支游击队驰骋于白山黑水之间,“红枪白马”的英姿令日寇闻风丧胆。
一次激战中,赵一曼受伤被俘。
负责审讯她的日本军官大野,为了获取所需情报,一边以药物治疗维持赵一曼的生命,一边软硬兼施,使用非人的酷刑和“心理战术”进行逼供,长达九个月!
但无论是对肉体的摧残还是精神上的折磨,赵一曼崇高的革命气节和无畏的民族气概始终让日寇一无所获。
在赴刑场的列车上,赵一曼提笔给儿子写下了遗书。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当日,带着对儿子的无限深情,赵一曼从容就义,年仅31岁。
杨靖宇
(1905—1940)
杨靖宇指挥的抗联第一路军在东南满地区的活动一直是日本侵略者维持其殖民统治的心腹大患。他领导南满抗联部队在白山地区与日寇坚持斗争达7年之久,指挥战斗数百次。
1939年敌人围捕残杀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和杨靖宇的活动明显加大了力度。
1940年初,日伪军在“围剿”抗联时,专打杨靖宇部队,迫使杨靖宇所部频繁作战,昼夜不得休整。
冬季天气十分寒冷,使抗联部队的衣食住行陷于极端困难的境地。抗日战士缺衣少食,经常十天半月吃不到粮食,常常是渴了抓把雪,饿了吃些树皮、野菜、草根;没有鞋穿,就用破布或麻袋片把脚包起来在雪地上行军;常常是空腹与敌军搏斗。
杨靖宇在辉南、濛江与日伪军周旋50多天,战斗30余次,直至2月23日壮烈牺牲。
赵尚志
(1908年—1942年)
赵尚志与杨靖宇被日本关东军并称为“南杨北赵”。
赵尚志讲过一句话,国难当头,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日本侵略者。他身材矮小,穿一身破旧的士兵的服装,满面灰尘、又黑又瘦,而且经常不洗脸。有人问你为什么老不洗脸,赵尚志回答:“没有祖国的人还有什么脸啊?”
1941年冬,赵尚志带着一支小分队,从苏联过江来,实施对日军战略目标爆破。
日本特务在行进途中向赵尚志开枪,赵尚志中弹后将特务击毙。大局至上,赵尚志不允许部下对自己实施抢救,命令一个部下立刻把他身上的机密文件取走,迅速返回大本营。
面对审讯官(伪满警员),他说:“我是赵尚志。”“你们和我不同样是中国人吗?你们却成为卖国贼,该杀!”敌人给他饭吃,他说,我不吃你满洲国的饭。他对周围那些伪军说,我一个人死不要紧,你们将来要被历史审判……
在当年日本关东军宪兵司令部编写的《满洲共产抗日活动概况》里,这样记载:“(赵尚志)一直睨视审讯官,置刀枪痛苦于不顾。显示无愧于匪中魁首之尊严。而终于往生。 ”
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牺牲,时年34岁。
听一曲流亡的悲歌
铭记铁蹄蹂躏亦百折不挠之历史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一堂?!
“勿忘国耻、铭记历史”
我们说过很多,说过很久。
然而历史已经远去,
在盛世中国,
未经过战乱时代的国人,
对当时人道出“国耻”二字时
心中无以复加的愤懑悲苦
有几多体会?
然而,恰恰,
越是强盛不可欺时,
越要不忘曾经历的屈辱,
越要铭记曾经不屈的抗争。
今天,
祖国大地又将鸣响防空警报。
听!
那每一响都是一句:
“中华民族到了较危险的时候”
九一八,十四年抗战的序幕。
少年有感,则中华腾飞!
少年不忘,则民族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