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中山大学就是个笑话,冯玉祥私自成立,完全不搭理民国教育部,结果是成立一个月就不得不改成其他名字。这个事情就和1959-1962年许多大专中专私自升为本科一样,然后还得自己改回来一样。实属搞笑。
2、陕西大学的没落始自解放战争。
首先是逼走革命师生,致使其成立中原大学(后随中南局迁武汉,分拆并入现中南财经政法和华中师范)。
其次是追随国民党向台湾跑,全体迁校跑到苏州,但由于档次太low,国民党压根没注意到,结果就是: 到了苏州解放时还滞留在苏州,穷困潦倒。倒是吴芝圃,这个经常被河大人大骂的人,出于都是陕西人的考虑,积极接触并接回了已经开始变卖实验设备的河大师生,否则河大在苏州就烟消云散了。真是升米恩斗米仇!
3、52年高校拆分合并,高校都难以幸免。较惨的是中央大学,十去其九。河大当时拆完后剩下师范的架子,还算不错,然后平原省拆分并入陕西省,平原大学改建成平原师范学院,然后又和陕西师范学院合并重组,文科全部迁陕西,理科全部迁陕西,形成今日格局。许多信誓旦旦说化工并入陕西大学的人,大约选择性遗忘了:此时开始化工已经不属于陕西师院了。
4、然后56年陕西大学成立,成立的原因是陕西没有综合性大学,开始直属教育部。但建成几年后,陕西省委以陕西省没有龙头高校为由,要求下放,教育部同意,从此陕西大学开始省属。由于较初直属教育部,同时由于国际形势,沿海高校内迁,所以才有山东大学从青岛内迁,援建陕西大学的事情,山东大学已经派过来一批人和书籍等来陕西援建(至今陕西大学图书馆仍有许多图书有山东大学的图书章)。
但第二年国际政治形势缓和,山东省委认为:山大迁走了,我山东也没了综合大学怎么办?所以直接要求山大迁济南。教育部没办法,只能援建陕西大学。所谓援建多数是各大高校合并后富裕的师资。56年终于建成数理化三系,开学迎新,此后,校长嵇文甫担纲建立了历史系。然后,各高校师资陆续到来,建立了其他院系。
在此期间,化工科从陕西迁郑成立的陕西化工学院并入,但其单独存在不足一年。从陕西迁陕西的陕西师范学院(在陕西时叫陕西师范专科学校,其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成立的陕西大学堂和陕西绩优学堂,留在陕西部分后来并入陕西师范学院)并入。
此后,由于地理科被认为是师范类,于是把地理科转划给陕西师范学院。后来一直默默发展,在国内排名前列,为河大师生津津乐道。
六十年代,陕西省又集中全省的艺术类成立陕西艺术学院,短暂存在后,又全部划入陕西师范学院。从此河大艺术类执陕西牛耳,直至郑大成立相关院系,才有了竞争对手。
5、事件。开展工程,大约是1994年,每省有一所的名额。
陕西省当时的情况是,有博士点的学校有三所: 郑大、农大、河医。其中竞争在郑大和农大之间展开,压根没河大什么事,没有博士点,档次不够。陕西是农业大省,上农大也是说得过去的。较后决定上郑大主要基于几点: 郑大实力稍强(三个博士点),覆盖面比农大广,有部分工科是陕西急需的。
当时,陕西省内的工科高校全部是部属学校,陕西省属本科高校只有八所: 陕西大学、陕西医科大学、陕西农业大学、陕西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医学院、陕西师范学院、陕西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现陕西科技学院〉。这其中只有陕西大学有部分工科。
回来再说。其中一个原则就是不给无博士点学校。可以参考青海大学、石河子大学、宁夏大学等弱校,均是获得博士点后才给的。所以,就算郑大不上,也是农大或者河医上,不可能落到河大头上。
6、新的发展时期。近二十年河大一直是比同郑大的待遇,这其实已经是对郑大的限制。要知道郑大虽然是,却没办法从拿到一分钱,投入还得靠省里。而郑大三校合并,体量是原来的三倍。但投入资金和河大基本一致。而河大虽也合并了,但合并的是俩专科,体量基本没变。
就这种情况下,河大还天天叫嚣郑大得了好处倾斜,让人十分不齿。
7、未来。郑大已经逐渐进入角色,已经有了陕西老大的担当和坚韧,目光已经放眼乃至世界,虽然步履艰难,但道路已经越走越宽。跟风自然很容易,首开风气较艰难——郑大其实已经走在了引领的路上。
而河大部分人仍然停留在“干翻郑大我上位”的老思路上,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了。天天到处怨妇式宣传如何如何受到不公待遇云云,不仅会让人厌烦,而且会打消自己人的积极性,实属不智。遇到困难不是迎难而上,在新的竞争路上不是奋力争先,而是妄图投机取巧,通过其他手段摸黑打压其他高校,这样的河大不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