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我们都知道,是一位清高、放荡不羁的诗人。他的诗风格一般都很豪放,很少会写那种忧愁的诗,而这首《白田马上闻莺》却是诗人李白所写诗中,为数不多的表现愁苦之情的诗。其中写到了黄莺、桑树和蚕这几个意境,在小编看来,这首《白田马上闻莺》更能反映出真实生活中的李白。诗人李白和平常人一样,同样有苦闷和忧愁的情绪。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对于李白的认为是这样的:
一,往往会涌现出很多朗朗上口的诗歌,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再如被网友玩坏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静夜思等。
有很多人认为,学习我国古典诗歌,李白的诗必不可少,他用自己的诗歌作品,展示了天赋在诗歌创造上,能够达到的高度。是我国古代诗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树一帜的典范和榜样。
二、叹服于李白在诗歌中呈现出来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抱负,习惯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天才一样的想象力。膜拜于这些与众不同,又信手拈来,并且与诗歌意境契合的天赋。
三、崇拜于他“人生得意须尽,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快意人生,习惯了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高度自信。即使是跨越千年,即使是时代环境已经是沧海桑田的改变,我们仍然能够从这些诗歌中感受到大唐盛世里,文人们昂扬向上,意气风发的气息。
李白的这些诗歌可以说是较能代表大唐盛世时期,作为当时世界中心的文化气象和社会心态。也许正因为如此,他的这些反映内心愁苦的作品,往往被人们忽略。结合黄莺、桑树和蚕,应该是指李白的这首《白田马上闻莺》:
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
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
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缫丝。
驱马又前去,扪心空自悲。
诗歌内容并不复杂,写李白在羁旅途中,看到黄鹂在桑树枝上啄食桑椹,而自己由于旅途奔波,以前记不清楚何年何月了。时光荏苒,桑蚕已老,一如诗人这样的游子仍然是归期漫漫,只能继续骑马前行,空叹自己内心的愁苦和悲伤。
唐代文人多喜好漫游山水,但是漫游的目的,绝不是游山玩水那么单纯。一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使然,就像现在考驾照一样。二是多数漫游的文人,内心仍然饱含着建功立业的渴望。
一旦郁郁不得志,要不借漫游消愁,要不思乡,甚至直接回家。李白的这首诗正常的反映了他在江南漫游时,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又身居他乡,不免一番思乡之苦上心头的心理状态。
像这首《白田马上闻莺》为数不多的,容易被忽略的诗作和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歌结合起来,能够呈现出一个更真实、更接地气的诗人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