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苍生问鬼神”是经典的一句古诗,出自《贾生》,《贾生》是李商隐写的一首咏史古诗,更是一首讽喻诗。诗名的贾生原名是贾谊,他是西汉时期的人,在当时的时代有才华有名气,政治上也很卓越。但是却遭到君王的被贬,在贾生被贬之后,被当时的汉文帝召见入京师深夜长谈,可以皇帝并不与他谈论国事苍生,只是说一下没有用的鬼神之事。李商隐写下这句 “不问苍生问鬼神”就是在讽刺这件事情。
这首《贾生》我们可以从李商隐的仕途坎坷和贾谊的人物悲剧性中去欣赏感受。李商隐以此事成诗来讽喻晚唐当朝皇帝寻仙求药、不知人善用,抒怀自己郁不得志的悲苦。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题中的“贾生”即“贾谊”,“贾生”是世人所称。整首诗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李商隐以此典故作诗实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及对君王不能知人善用的讽刺。
贾谊的悲剧
贾谊是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后来因遭朝臣排挤诽谤渐渐被而汉文帝疏远,不久被贬。被贬三年后,汉文帝宣召了贾谊,深夜长谈中,汉文帝并没有和对利国利民之策有政治主张远见的贾谊谈论国事,而是探讨询问鬼神之事。
这次回到京师后,汉文帝面对当初排挤打压贾谊的朝臣基本已经远离朝堂的境况,出乎意料的并没有对贾谊委以重任,而是封他为自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几年之后,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为此深深自责,第二年,年仅33岁的贾谊便在抑郁中去世了。
遭遇谗言诽谤,被原本信任重用自己的君王疏远贬黜,召回之后未担重任,较后在突发事件的抑郁自责中去世。贾谊的一生是个悲剧,而造成他这种悲剧色彩的根本原因是早年汉文帝听信谗言,以及后来在政事上对贾谊的有所保留防备,致使他的才能不能得到较大的施展,较后梁怀王的去世将他较后的一丝寄托抱负也几乎破灭,较终伤郁而亡。
李商隐正是有感于贾谊夫人曲折仕宦生涯,以及较后的悲剧色彩,他引用了贾谊一生中这件汉文帝宣召入京师深夜长谈的小事,写下了这首诗。虽是小事,但讽刺意味和经典特性是足够的。
李商隐的怀才不遇
李商隐少有才名,多次应举失败后得中进士,然而这也开启了他一生的坎坷遭遇,因为,自此他被动的卷入了历的晚唐时期的“牛李党争”。此后余生,李商隐将在不断的仕宦坎坷和朝廷排挤中度过,作为朝廷派别斗争的牺牲品,他的才志理想终其一生将无法施展,甚至大多数时候伴随着他的,是流离困顿的生活。
李商隐入仕起就开始经历了种种遭遇,内心的凄怆悲苦也只有自己才懂,所以他借以西汉时候朝臣的派别争斗、君王的主观偏向带给贾谊的人生悲剧写下这首诗,这样看来,曾居庙堂之高的贾谊和初入仕就开始受累遭遇排挤的李商隐,是有着共同之处的。李商隐借贾谊及贾谊经历的君王与他“不问苍生问鬼神”这件事成诗,以此疏解心中抑郁愤懑,因为内心的真实忧愤,成其经典佳作。
从历史的客观角度看待理解这首诗
李商隐和贾谊,这两个时代的人,他们之间有着共同之处,也有着不同之处,在这首诗中,我们要看到二人所经历的异同,这样更有助于体会理解诗中涵义。
值得一提的是,贾谊短暂的一生的确经历了宦海浮沉,但是汉文帝始终并没有彻底疏远弃之,对于贾谊,他的才学还是被汉文帝欣赏的。《贾生》这首诗中所言之事的确是汉文帝作为一个君王的不妥之处,也是贾谊的一个悲剧缩影,但是贾谊的政治主张汉文帝虽然也有驳回,其中也是采用支持了很多的,可以说贾谊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在整个汉文帝朝乃至整个王朝的长治久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李商隐时期,在他入仕到去世的整个时期,是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为帝时期,其实在唐王朝整体国运日衰的情况下,这三位皇帝是属于励精图治,选贤举能的君王类型的。他们除了和唐王朝多数皇帝一样爱寻仙求药外,在国事理政方面并不是昏聩无道,任用奸匿朝臣及宦官之辈。然而在安史之乱近百年之后,加之在这三位皇帝之前两位唐皇帝的昏庸无为下,整个唐朝已是世风日下,难以回天了。
所以李商隐的遭遇并不能说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皇帝的昏庸,而是他在卷入“牛李党争”后所遭受的排挤不公,因这个原因,他根本无法获取高阶官职,也根本无法近皇帝博取施展才能的机会。但是因为整体国运的衰退,在这种衰退下又因为朝堂本身的盘根错节,李商隐终受其害,导致了一生的悲剧。
历史在大多数时候有个规律,往往在盛世时,朝堂环境相对简单清明,而越是国运衰微之时,朝堂环境就会相对复杂污浊,李商隐便是身在衰败的王朝中复杂污浊的朝堂,入仕起便卷入漩涡而致一生困顿不堪。
我们再来重新看一下这首《贾生》,其实作者是用贾生的遭遇来抒怀自己的郁愤,讽刺君王的昏聩。再回到这首李商隐借,讽刺了君王的,但我们不要将此诗表面的意思对号入座在贾谊以及李商隐所处朝代的真实的国事民生环境中,而应该客观辩证的去看待体会这首诗,较重要的是体会李商隐内心对于抱负、朝堂、君王以及自己的遭遇产生的抑郁不甘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