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两军交战为什么要擂鼓呐喊?这点在很多三国的影视剧中都是可以看到的,两个军队在单挑和决斗的时候,双方军队的擂鼓手必定会先敲鼓,大力,擂鼓声要气势磅礴才可以。伴随着震耳的擂鼓声,两阵前的军士和步兵也会随着鼓声摇着旗子呐喊助威。于是两军的主将本纷纷出列,大战三百回合。对于两军交战时为什么要擂鼓呐喊,有什么原理在里面吗?
关于擂鼓的传说,始起于黄帝和蚩尤作战时,因为当时蚩尤的作战实力十分厉害,黄帝多次败北,之后,黄帝得到九天玄女的帮助下,把“夔”捉住,将其皮作为鼓。而黄帝在擂鼓声的助威下,大败蚩尤。这就是擂鼓作战由来的传说,
在春秋战国时,长勺之战,齐国跟鲁国大战,曹刿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作战方针,诱齐军先行攻击,待齐军三次攻势之后气力下滑时,才擂鼓进攻,因而大败齐军。可见,擂鼓军威,大有振奋军队士气的重大作用,也是军前作战的战略之一。
在“三国演义”经典的“草船借箭”的桥段中,孔明带少量兵士,乘坐草船数十艘,在长江大雾的情况下,缓缓驶近曹军江边营寨,诱惑曹军向草船万箭齐发,成功为周瑜“借箭”十万。虽然这是作者罗贯中在小说中虚构的情节,但过程惊心动魄,夺人耳目。其中,擂鼓呐喊的情节充分反映了孔明利用擂鼓吶喊助威的手段,成功唬住了曹军。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大败便走华容道,周瑜和刘备二路大军,各自怀有鬼胎,以擂鼓的声音,跟着曹操余骑数十人的后面,但是并不扑杀,吓得曹操胆战心惊的,较后狼狈而逃。所以这也可能是擂鼓的另外一个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