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无锡市高三2019-2020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出炉,虽然之前考试已经考完了,但是我们知道考试试卷及答案一直都未公布,所以很多其它省份和其它高中学校的高三学生们还想看一下今年无锡高三期中考试的各科试卷及答案,那么在这里我就把无锡市2019-2020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的电子版做一个分享。
无锡市普通高中2019年秋学期高三期中调研考试卷
语 文
2019. 11
命题单位:锡山区教师发展中心 制卷单位: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注意事项及说明: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共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较恰当的一组是(3分)
传统戏剧程式化审美和创作规范在表现过去生活时,几乎没有障碍,但在表现现代生活时,则存在天然的 。所以,当这种程式化体系在表现现代生活面前显得 之时,我们就很难坚持传统戏剧的 。
A.误区 捉襟见肘 趣味 B.误区 望洋兴叹 意蕴
C.盲区 望洋兴叹 趣味 D.盲区 捉襟见肘 意蕴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人语句,衔接较恰当的一项是(3分)
太极虽无形体声臭,然而有动静。 。 , 。 。 ; 。
所谓阳,实即是太极之动;所谓阴,实即是太极之静。
①动极而静,便有阴分出 ②太极动,便有阳分出
③太极之动,非谓移动 ④不能有由彼至此的移动
⑤太极乃无外之体 ⑥所谓太极之动,可以说是内在的动
A.③②①⑤④⑥ B.③⑤④⑥②① C.⑥②①③④⑤ D.⑥⑤③④②①
3.下列对联歌咏的人物依次对应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②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神归东路,千秋永祀老诗翁
③明月梅花拜祁连高冢;疾风劲草识板荡忠臣
A.贾谊 白居易 史可法 B.屈原 白居易 史可法
C.屈原 元 稹 文天祥 D.贾谊 元 稹 文天祥
4.阅读右图,对4G、5G关键能力对比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4G网络相比,5G网络不仅传输速率更高,而且在传输中时延较低。
B.性能需求和效率需求共同定义了4G和5G的关键能力。
C.与4G技术相比,能效、频谱效率、成本效率的提升是5G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D.5G技术冲刺了4G技术的各种性能需求的技术瓶颈。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小题。
《复社姓氏录》序
秦瀛①
古者圣王之世,道一风同,有庠序,以萃天下之士,有礼乐,以陶淑士之性情,于是上之政教出于一,天下之士亦出于一。三代而降,上之政教既失,由是人自为师,家自为学,分门别户,而标榜之风渐炽,非天下之幸,亦非士之幸也!
东汉士崇气节,有甘陵南北部之称,范蔚宗为之传。厥后党锢代兴,至于明而东林之祸烈矣。维时士大夫之家居者,大率联敦盘之会、中树坛站,及其季也,东南名士,倡为复社、几社、应社、听社诸名,争尚声气,遂相应和,以激扬清浊,而复社之名尤著。
复社者,太仓张天如溥、吴县杨廷枢维斗、贵池吴应箕次尾、吾邑顾子方杲为之魁,而《留都防乱公揭》,则子方名居首,以攻阮怀宁大铖。既而大铖枋②用欲尽杀异已者,于是次尾等皆逮捕下狱。于戏!天地闭,贤人隐,使诸人不幸丁阳九之运③,见几明哲,为徐稚、申屠蟠,必不致激成清流之祸。然当是时,国事瓦解,三百年养士之泽,已荡然无余,而奸邪犹日寻报复,茶毒士类,以讫于亡。君子论其人,亦可以知其世矣。
《复社姓氏录》二卷,为孟坚吴氏手定本,孟坚,次尾子也。孟坚子铭道,复参以朱竹坨锡鬯所录吴氏扶九本,为《补录》一卷,而附以《防乱公揭》。《姓氏录》中诸人,或后先死国难,或不即死而高采薇之节,屏居以终,尚矣!乃若周钟、陈名夏、龚鼎孳辈,苟且偷生,罔修晚节,而其始亦得滥厕社中,岂其能矜厉名节于始,而不能持其后欤?亦复社声气太广,附之者不必皆君子,其初本有未暇慎择者欤?观是录者,又可知儒者立身自有本末,而不系复社姓氏之有无也。
桐城胡君得是录于武昌志局,喜而录其本,余亦为钞而存之,并序数语于简端,以为后世考鉴得失之林云。
(选自《小岘山人诗文集》,有删改)
#p#副标题#e#
[注]①秦瀛:清朝时无锡人。②枋:通“柄”,权柄。③阳九之运:即厄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
A.以萃天下之士 萃:聚集 B.及其季也 季:末年
C.丁阳九之运 丁:遭遇 D.滥厕社中 厕:污秽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林党人受祸剧烈,当时的士大夫纷纷结社来声援,其中以复社的名气较大。
B.复社发布《留都防乱公揭》声讨阮大铖,阮氏掌权后,将复社首领逮捕人狱。
C.在明清变革之际,复社成员或守节死难,或隐居不出,或变节投敌,操守各异。
D.作者认为,儒者本来就有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不会因为人不人复社而改变。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三百年养士之泽已荡然无余,而奸邪犹日寻报复,茶毒土类,以讫于亡。(6分)
(2)亦复社声气太广,附之者不必皆君子,其初本有未暇慎择者欤? (4分)
8.请简要概括《复社姓氏录》的成书过程。(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9~10题。
羸 骏
白居易
骅骝①失其主,赢饿无人牧。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岁幕田野空,寒草不满腹。
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村中何扰扰,有吏征刍粟。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②肉。
[注]①骅骝:赤红色的骏马;②驽骀:劣马。
9.前八句运用衬托手法刻画了“羸骏”形象,试作简要分析。(6分)
10.后八句写出了“贏骏”怎样的命运?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淇水汤汤, 。(《诗经·氓》)
(2)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3)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4)青泥何盘盘, 。(李白《蜀道难》)
(5)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6)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⑺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8)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哈 桑
[美]卡勒德·胡赛尼
多年过去,我曾见到无数家伙参与追风筝,但哈桑是我见过的人中较精此道的高手。十分奇怪的是,在风筝跌落之前,他总是等在那个它将要跌落的地方,似乎他体内有某种指南针。
我记得有个阴暗的冬日,哈桑和我追着一只风筝。我跟着他,穿过各处街区,跳过水沟,侧身跑过那些狭窄的街道。我比他大一岁,但哈桑跑得比我快,我落在后面。
“哈桑,等等我。”我气喘吁吁地大喊,有些恼怒。
他转过身,挥挥手:“这边!”说完就冲进另外一个拐角处。我抬头一看,那个方向与风筝跌落的方向恰好相反。
“我们追不到它了! 我们跑错道了!”我高声喊叫道。
“相信我!”我听见他在前面说。我跑到拐角处。我发现哈桑低首飞奔,根本就没有抬头看看天空,汗水浸透了他后背的衣服。我踩到一块石头,摔了一跤一我非 但跑得比哈桑慢,也笨拙得多,我总是美慕他与生俱来的运动才能。我站起来,收见哈桑又拐进了另一条巷子。我艰难地追着他,摔破的膝盖传来阵阵剧痛。
我看到我们较终停在一条车辙纵横的泥土路上,就在独立中学旁边。路边有块田地,夏天会种满莴苣;路的另外一边有成排的酸樱桃树。只见哈桑盘起双腿,坐在其中一棵树下,吃着手里的一捧桑葚干。
“我们在这干吗?”我上气不接下气,胃里翻江倒海,简直要吐出来。
他微笑:“在我这边坐下,阿米尔少爷。”
我在他旁边颓然倒下,躺在一层薄薄的雪花上喘着气。“你在浪费时间。它朝另外一边飞去了,你没看到吗?”
哈桑往嘴里扔了一颗桑葚:“它飞过来了。”我呼吸艰难,而他一点也不累。
“你怎么知道?”我问。
“我知道。”
“你是怎么知道的?”
他朝我转过身,有些汗珠从他额头流下来,“我骗过你吗,阿米尔少爷?”
刹那间我决定跟他开开玩笑:“我不知道。你会骗我吗?”
“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他带着愤愤的表情说。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
他疑惑地看了我一眼:“做什么?”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我说。我知道自己这样很残忍,好像以前,我总是拿那些他不懂的字眼捉弄他,但取笑哈桑有点好玩一虽然是病态的好玩,跟我们折磨昆虫的游戏有点类似。不过现在,他是蚂蚁,而拿着放大镜的人是我。
他久久看着我的脸。我们坐在那儿,两个男孩,坐在一棵酸樱桃树下,突然间我们看着,真的看着对方。就在此时,哈桑的脸又变了。也许没有变,不是真的变了,但我瞬间觉得自己看到了两张脸,一张是我认得的,我从小熟悉的;另外-一张,第二张,就隐藏在表层之下。我曾经看到过的他的脸色变化一总是吓我一跳, 它每次出现不过惊鸿一瞥,但足以让我疑惑不安,觉得自己也许曾在什么地方见到过。随后,哈桑眨眨眼,他又是他了,只是哈桑了。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他终于说,眼睛看着我。我垂下眼光,时至今日,我发现自己很难直视哈桑这样的人,这种说出的每个字都当真的人。
“不过我怀疑,”他补充说,“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就这样,轮到他考验我了。如果我继续戏弄他,考验他的忠诚,那么他会戏弄我,考验我的正直。
要是我没有开始这场对话就好了!我勉强露出一个笑脸,“别傻了,哈桑,你知道我不会的。”
哈桑报以微笑,不过他并非欢笑。“我知道。”他说。
“风筝来了。”哈桑说,指向天空,他站起身来,朝左边走了几步。我抬头,望见风筝正朝我们一头扎下来。我听见脚步声,叫喊声,一群追风筝的人正闹哄哄向这边跑来。但他们只是白费时间。因为哈桑脸带微笑,张开双手,站在那儿等着风筝。除非老天爷小如果他存在的话一弄瞎了我的眼,不然风筝会落尽他张开的臂弯里。
(选自《追风筝的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注]斗风筝,是阿富汗各阶层广泛喜爱的一项习俗。斗风筝时,人人平等,小学生、劳工、博士甚至高官都可互相较量。获胜者,具有非比寻常的荣誉感,能得到邻里的尊敬。那些掉落的风筝,属于第一个追到的人,许多没钱买风筝的孩子往往成为追风筝的人。
#p#副标题#e#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狭窄的街道"“薄薄的雪花”“成排的酸樱桃树”等景物描写,展现了喀布尔特定的城市风貌和人物成长的典型环境。
B.小说中“低首飞奔”等动作描写,以及“它飞过来了”等语言描写,为下文叙写哈桑胸有成竹地追到风筝作了有力铺垫。
C.在追逐风筝的过程中,小说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时时把将两个少年进行对比,不同个性特征跃然纸上。
D.少爷阿米尔以“吃泥巴”来与哈桑开玩笑,写出了两个天真少年之间单纯、平等的关系,反映出他们有着深厚的友情。
13.请简要分析哈桑的人物形象特点。(6分)
14.探究文中“我”对哈桑的情感态度。(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文艺评论的“评”与“论”
景俊美
文艺评论的理论缘起是对文学的评论。但是随着人们对文化艺术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越来越丰富和理性,人们开始将对文学、戏剧、影视、书画、舞蹈、曲艺等艺术形式的“评”与“论”归为文艺评论。
当下文艺评论可分三类:一类是传统的“学院派”,以观照文学作品为主,较少兼备观照其他艺术形式的存在状态;另一类是直接观照现实存在的影视、戏剧等具体、动态而鲜活的艺术类型的评论,从业者多是艺术院校科研机构或文联等系统的工作人员,他们以评论具体而微的艺术作品为主,而与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交叉不甚紧密,可称之为“派”;还有一类是文化艺术爱好者的评论,以观后感为主,类似于街谈巷议,其数量较大的,特别是随着新兴媒体、自媒体的大量涌现,其影响力更是不可小觑,可称之为“爱好派”。当然,“ 学院派”“派”“爱好派”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学院派 ”的学科壁垒拘囿了评论者的评论广度,对艺术规律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文学规律的一重维度,不利于将艺术的理论体系放在“艺术学”大理念下进行研究。因此,越来越学科化的学术框架造就了学科内部互难相通的话语体系,而那些跨学科的研究该怎样定位并获得承认,尚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服众的学理探讨。“派”能较好观照现实存在的各种艺术形式,但又因为与具体的艺术作品相交过密,又容易陷入分析具体作品有余而规律性提炼不够的误区。“爱好派”的主要问题首先是良莠不齐,其次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臆断和个人化色彩,且评论者又容易转化评论对象,有时候甚至不去聚焦艺术作品本身而转主评论艺术从业者的道德、修养等问题。
艺术的创作与发展需要评论的引导,那么评论者本身是否也需要一些收藏的要求?着眼高度去认下文艺评论的现实语境,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应该上升到传承发展民族艺术、文化软实力的高知。“文艺评论”的规训,至少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评”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理性问题。所谓“评”,着重于价值判断,即“批评或“评判”,所以“评”重在讲理。在文化艺术界,无论是评论具体的文艺作品,还是文化现象、文化思潮、文化事件,每一位评论者自然都有自己的见解,但是这见解的高低上下却无从度量,这就涉及到评论本身该如何界定的问题。对于追求以引导文艺创作为旨归的评论者而言,评判的标准比评判本身更重要。这标准包括评论者的立场、对被评论对象的资料掌握情况以及评论者的知识体系、技艺修为和眼界等。
二是“论”从哪里来的问题。所谓“论”,着重于对观点的阐释或说明,即“分析和说明道理”,因此“论”的重点在讲出道理。“论”还不只是从“史”出,还要从“实”、从“智”、从“对比”中出。这里的“实”包括生活的实际和艺术的实际。如果说文艺史是文艺评论的一面镜子,那么鲜活的文艺创作的实际,更是评论者需要参考的一面好镜子。如果一个人只看过七八部甚至一两部歌剧,那么他评价一部歌剧的好坏是需要审慎的,因为他尚未真正步入歌剧的广阔天地。
何谓好的文艺评论?简单、空洞、结论性的评论一不是理想的文艺评论。如果非要给出一个答案,我们可以这么说,好的文艺评论应兼具“学院派”“派”和“爱好派”之长,同时,它还需要在史论结合而非主观臆断的坐标里去挖掘艺术的本质。
(节选自2019年6月26日《中国文化报》)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院派”以观照文学作品为主,“派”以评论具体而微的艺术作品为主,“爱好派”则以观后感为主,但三者之间也有交叉。
B.“学院派”的评论广度受到局限,学科内部间存在话语壁垒,实现“艺术学”大理念下的艺术理论研究存在难度。
C.“派”评论视野开阔,但与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交叉不甚紧密,导致分析具体作品有余,而提炼文艺规律不够。
D.“爱好派”水平参差不齐,常显示出主观臆断及个人化色彩,所以易转化评论对象,多聚焦于艺术从业者的道德、修养等问题。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文艺评论的理论缘起于文学评论,但后来文艺评论的艺术形式大大拓宽了。
B.艺术的创作与发展需要评论的引导,否则艺术创作就成了无本之木,失去方向。
C.度量评论者对于文艺作品或文化现象等的见解高低,依赖于评判标准的明确。
D.评论前先大量阅读文艺作品,接触文艺创作实际,体现评论者审慎的写作态度。
17.评论者本身在评论时需要哪些收藏的要求?请作简要概括。(6分)
#p#副标题#e#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 ~20题。
中国古人对风的认识
唐晓峰
我们今天说风的名字,一般只用风所来的方向,比如东风、西北风,或表示风的强弱,比如微风、暴风。除描述风的自然属性外,我们其本不用其他类型的称呼。因为给风再起其他名字,懂得了“科学”的我们都觉得意思不大了。不过,古人则认为给风起各类名字是一件意思很大而且很重要的事。“八方风色以类从,北凉、西泰、凯南、谷自东,颓、猋、飘、电、暴、昌、噎,一一命义无相蒙”(清·查慎行《舶舻风歌》),这些都是古代的风名,都包含着特殊的意义,但对于我们来说,却已经很陌生了。
刮风在我国是大事。我国华北东部和长江下游南部地区,受山脉地形的制约,地区性季风环流十分明显。风的时间、方向、强弱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凶吉祸福不同的影响。另外,从现象上看,风(以及雨)还是这样一类自然物:它来自天上,却能疾行人间,给人间带来祸福,有这种特性的自然物并不多见。史学家宋镇豪先生指出,上古社会人们信奉的气象诸神中,较受重视的大约就是风神和雨神,所以对风神、雨神的崇拜,一直被保留在后世的较高祀典中。
风的自然特性使风神崇拜带有明显的方位和地域性因素。对于中原的黄帝族来说,风基本上可以说是坏东西。黄帝大战南方蚩尤时,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山海经.大荒北经》),风伯、雨师是操纵风、雨的神,都站在蚩尤一边。不用说,对蚩尤来说,风是好东西。
在黄帝以后的历史中,大地域的出现,东土、西土、南土、北土、中土都归并为一个。于是,在精神领域,创造出许多与大地域相适应的观念,如“四海”、“九州”等等,其中也有“四方风”。按照古书《尔雅·释天》的说法,“四方风”是:南方凯风,东方谷风,北方凉风,西方泰风。由此,以中原为中心视点的四方观念与风的自然特性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为古人的宇宙模式添加了一项内容。
古人认为,风与日月星辰一样,具有庄严的神性,因此要诚心诚意地祭祀,商代甲骨文就有祭祀“四方风”的刻辞。对商代的人而言,风是神,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自然”。如果我们非说商代人祭祀风是“尊重自然界”的一种表现,那么商人会跟我们辩论,他们会说“我们不知道自然界是什么东西,我们只知道神,你说的日、月、风、雨,那都是神,我们只知道敬神、畏神”。如果我们再说“你们敬神其实是假,你们在客观上敬的还是自然”,商人定会操起干戈,对我们动武,捍卫自己的信仰。
敬风只是一个开始,后来我们的祖先对于风的理解和想象越来越丰富。看到风刮在草木上,草木一齐倾倒;风刮在人身上,衣带一齐飘扬。如此整齐划一,真是万众归一的样子。于是“风”又有了教化归一的含义,而且是“上之化下”,威力无比。《盐铁论·非鞅》说:“诸侯敛衽,西面而向风”。这句话说的并不是诸侯们面向西方,迎着西风整理衣裳,而是指软弱的东方列国接受强秦的政教,而归于一统的意思。《战国策.秦一》所说“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也是这个意思。
由于风的飞舞飘动、感人拂面等特点,“风”还被引入了文化的范畴,喻示着种种文化行为。在中文里,带“风”字的文化词儿很多,例如“风格”“风俗”“作风”“风味”“风姿”“风情”……不胜枚举。只是在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我们早已经把天上刮风的事忘记了。
18.下列对文中“四方风”的理解,正确的一项(3分)
A.黄帝以后,古人在精神领域创造“四方风”等观念客观上促进了大地域的出现。
B.《尔雅·释天》首先提出“四方风”,由南方凯风东方谷风、北方凉风、西方泰风组成。
C.“四方风”是经四方观念与风的自然特性巧妙结合而形成,丰富了古人对宇宙的认知。
D.商代甲骨文就有祭祀“四方风”的刻辞,表现了古人对自然及自然之神的敬仰与崇拜。
1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地形的制约,我国有些地区季风环流十分明显,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凶吉祸福不同的影响,因而刮风在我国是大事。
B.处于中原的黄帝族不太可能发生风神崇拜,因为风伯、雨师作为操纵风、雨的神,都站在其对手蚩尤一边。
C.宋代陈亮《酌古论·诸葛孔明下》:“权逼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这里“风”有教化归一的含义。
D.由于有着飞舞飘动、感人拂面等特点,风喻示着种种文化行为,在“风景”“风韵”“风采”“风波”“风流”等词中可以体现出来。
20.请结合全文,概括本文从哪些方面阐释“中国古人对风的认识”。(6分)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生活中,我们或许沉溺于这样的“人之常情”:往往会美慕天边的人,总是把不满推给较靠近我们的人。
#p#副标题#e#
关于省无锡市高三2019-2020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的内容就为大家上传完了,如果还想要今年无锡市高三期中考试的更多试卷及答案,欢迎加老师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