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逻辑推理能力,但是就是不知道怎样写议论文是什么原因?我相信很多学生都是这样的问题,举例说明,一个学生会做数学题,说明他就有逻辑推理能力。甚至有人数学解题能力很强,成绩很好,可以就是不会写议论文作文,这就产生了我们开头所说的问题,逻辑能力强可是不会写议论文。
数学的逻辑是什么?
是根据已知条件,推导出确定或不确定的答案。
推导的依据是什么?
是公理和定理。
数学的大厦是建立在公理和定理之上的。
换句话说,符合公理和定理的答案“是”正确的答案。
你注意,我用了“是”,语气。
数学,是人类知识体系里较严密的逻辑体系。(我又用了“较”)
符合数学逻辑的,被认为是较可靠的结论。
所以,借用数学的方式,来进行推理,能得到逻辑上可靠的结论。
推理小说,就借用了数学思维模型,来帮助搭建故事基本逻辑框架。大侦探公布凶手是谁的时候,都会把他的推理过程揭示给你看。
这种推理过程,就是逻辑,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议论文中的“数学逻辑”在哪里呢?
就在你经常使用的“引用名人名言”里,引用格言警句里。
名人名言,就起到了“公理和定理”的作用。
【举例】
1.我的“公理和定理”:
管子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马克思也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我的结论:
①所以,要把经济发展放在头等重要位置。
②谈自由之前,先养活自己。
我的结论,符合管子和马克思的理论。
假如大家公认,管子和马克思是对的,那,我的结论也应该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问题是,名人名言那么多,有的还互相冲突。
只要是名人名言警句,推导出的结论是可靠的吗?
当然不是。
亚里士多德说,重的物品比轻点物品先落地;伽利略说,两个物品同时落地。
哪个对?
你不假思索:“伽利略对!”
你答错了!
正确的答案是:“他俩的看法在特定限制条件下是对的。”
真实世界比数学逻辑要复杂得多。
同样一则事件,引用不同名人的话,会有不同的结论。
也就是说,面对社会事件,你面前的“定理”太多了,让人无所适从。
这些“定理”跟数学定理不同,真假难辨。
我是怎样做的呢?
我选择“当前科学共识”。
有较新“定理”可选,我就选它。
假如人们承认,人类的认知水平是在“进步”的,那么,“当前科学共识”,就比从前的“共识”更有解释力和说服力。
【举例】
从前的“共识”:孩子是一张白纸,你画什么,他将来就是什么。
今天的“共识”:孩子不是白纸,基因的作用难以后天改变。
我选后者。
应用到对待孩子问题上,我主张,多尝试,发现自己的特长。巧借基因优势,能事半功倍。
假如你选前者,就会主张:大家都是人,认真刻苦程度决定了高低不同。
我给你介绍是一回事,你看懂了是另一回事,你会用又是另一回事。
你有这种体验:上课听懂了,下课后,作业还是不会做。
不会做,说明你没有真懂。
要练手!
要练手!
要练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