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觳觫’这个词看到就是很难写的,那它的读音大家都知道吗?是读hú sù还是gǔ shù?它又表达着怎样的意思呢?本文将跟大家来详细聊聊这个字,希望能让大家对它有更多的了解。
一、读音与释义
觳觫(hú sù),这个让现代人舌头打结的词语,实为古汉语中描绘恐惧的绝妙双声词。北方方言中偶有将“觳”读作gǔ的变体,但标准发音始终定格在hú sù。
它的字形像一部微型历史剧:左侧“角”部暗示与兽类相关,右侧“殻”部(现简化为“壳”)暗藏坚硬外壳下的脆弱内核。两字组合,恰似受惊的鹿角颤抖着缩进甲壳,将生物面临死亡威胁时的生理反应凝练成符号。
二、典籍溯源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最早的经典场景:“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这段对话中,齐宣王因见祭牛恐惧颤抖而赦免其死,让“觳觫”成为恻隐之心的具象化表达。
汉代赵岐注解为“牛当到死地处恐貌”,宋代朱熹则深化为“恐惧战栗之状”,词义从特指牲畜的生理反应,逐渐扩展至人类的情感共鸣。清代考据学家更发现,《淮南子》中“觳觫”已用于描述刺客握剑的手部颤抖,完成了从动物到人类的语义跨越。
三、现代价值
在中医药典籍里,“觳觫脉”形容病患手腕处如惊鹿跳跃的紊乱脉象,成为危急病候的预警信号。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官吏面对圣旨时“手足觳觫”的表演,让观众直观感受盛唐官场的森严等级。
当代作家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写道:“他说话时喉结觳觫着,像有只耗子在衣领里窜”,这般描写既承古韵,又添新趣。但需注意,在正式文书中使用该词,可能让读者产生“触电的猫毛”“风中的蛛网”“将倾的瓷盏”等过度戏剧化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