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澒洞’这个词怎么读呢?大家不翻字典或者查阅手机能读出正确的发音吗?如果让大家先猜一猜,大家能根据字形猜出个大概吗?小编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小编了解到的这个词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受益。
一、读音与释义
青铜酒器上的"澒"字篆书,左侧三叠水纹如浪涛翻涌,右侧"共"部似双掌托举,这个会意字读作hòng时,特指混沌未分的大水。
而"洞"字在此语境中并非洞穴之意,读作tóng,取"通达无阻"之本义。当二字合璧,hòng tóng的正确发音,恰似远古洪水冲破堤坝时迸发的轰鸣。
方言地图上的读音差异更添趣味。在吴语区仍保留着"红同"的发音,闽南语系则演化出近似"轰通"的爆破音,这些声音化石里保存着上古复辅音的残影。
二、典籍溯源
《淮南子·精神训》的记载如宇宙诞生时的快照:"未有天地,窈窈冥冥…澒濛鸿洞,莫知其门。"东汉高诱注解时,将这四个连绵词比作"未成形之气"。
千年后的朱熹在《楚辞集注》里,却把"澒洞"引申为"弥漫无际"的壮阔景象。
这种词义演变恰似长江入海的过程:从三峡段湍急的混沌激流(本义),到中游江汉平原的浩荡烟波(引申义),最终在入海口化作接天连地的苍茫(比喻义)。
明代医书《普济方》里记载的"澒洞散",正是取药材配伍后产生的混沌药效,将抽象概念具象化为治病良方。
三、现代价值
在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中,汤屋外弥漫的混沌雾气,与敦煌壁画里飞天衣袂间的流云,都暗合着"澒洞"的美学基因。
当代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三体》中描写二向箔降维打击时,那种物质结构崩解的恐怖场景,正是古老词汇的现代转生。
当我们站在黄果树瀑布前,看万吨水流击碎潭面升腾起弥天白雾;当沙尘暴裹挟着整个城市的轮廓消失在昏黄中——这些具象化的澒洞时刻,都在唤醒基因里对洪荒之力的原始记忆。
下次描述会议室里混乱争吵的场面,不妨试试"众人意见澒洞难分",既显文采又不失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