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是一个全新的阶段,而高一是这个全新阶段的开始。如何过好你的高中生活,值得每个高一新生思考。小编这里有给高一新生进入高中生活准备的八点建议。
进入高一
走过中考,你们踏入了高中的殿堂。这就意味成功也好失败也好,一切都过去了。中考的成功与失败不代表未来。
有的同学初中成绩很好,可上高一后就慢慢退步了。感觉别人很厉害,只有自己不行,甚至要退学……初中跟高中真的相差这么多吗?
从初中升入高中,是人生中的一道小坎。只是,这个坎过不好,带来的却可能是影响一生的后果。
从初中到高中的转折需要衔接。究意如何衔接呢?我认为:高一新生要调整心态、方式、习惯与知识储备,告诉自己一切重新开始。
【调整心态】给自己重新定位
莫轻视:高中远比初中难
“很多学生在刚入高中时,还是习惯用初中学习的方式来看待高中,觉得高中挺简单的。一旦发现高中的知识容量、难度远远出初中,就一下子懵了。”初中教学要求相对简单,除了语、数、英外,其他学科都是副科,历史、政治不少学生通过中考前的两三个月突击就能取得好成绩,这让他们认为这些学科都很简单,很容易就能考好,同时也把高中课程看得太简单。
实际上,高中各门学科不但课时紧、内容多而且难度大,数、理、化学科内容提升很多。学生首先得在心里明白,高中是与初中完全不同的一个全新阶段,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找准位置:别想着吃“老本”
很多学生发现自己没有想像中出色,这是他们不适应的另一个方面。新生们常常为自己成绩波动而烦恼,小至第一次单元考试,大到模块考试,每当成绩公布后,学生们常常会质疑:“初中随便都能考130~140分,怎么一到高中就考得这么差?”“以前在班上都是成绩较的,现在怎么都排不上前十名了?”
新生入学后都会有一段时间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在此期间成绩产生波动是很正常的。
关键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能老拿着自己以前的辉煌作为参照。高一新生要学会给自己重新定位,不要老想着吃“老本”。
融入高中:别太放松自己
有一些学生觉得自己刚刚经历中考,读得很累,要给自己放松,而且觉得这时候才高一,离高考还远,可以等到高三再来拼搏。高一新生难以适应高中学习还在于对自己太“放松”了。
还有的学生暑假时上网聊天、玩游戏,昼夜颠倒,到开学了生物钟还调整不过来。有的开学初就迟到、打瞌睡,有的玩兴不减,课前课后只想着玩什么,不仅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也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学习。
高一是高中三年的基础,一旦在知识上出现断层,想再赶上就比较困难。
【主动学习】从“要你学”变为“我要学”
“老师,你怎么没有安排我们复习?”“老师,你们怎么都不管学生了?”类似的话语,在高一学生和家长中时有耳闻。高一环境下,新生们面临着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需要主动承担课业的复习、归纳、总结,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答问题。而对于这些习惯了初中“保姆”式教学的高一新生来说,他们该如何培养自己的主动学习习惯,才能顺利适应高中新生活呢?
好记忆不如烂笔头
高中课堂除了认真跟随老师步骤外,课堂笔记也是必不可少的任务,每学科都应该有一本的笔记本,用于课堂记录和课后巩固。
至于笔记如何记,高一新生也得注意技巧。完全照抄老师的板书是不行的,毕竟老师的板书言简意赅又多是结论式的陈述。学生如果完全照抄,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出现上课听得懂、回家作业不会做的局面。
“记笔记,关键是要记下老师的思维方式,回去后才能模仿思维方式解题。”老师们认为,笔记除了记黑板上写的外,更重要的是要记录下老师对知识的解释部分,尤其是公式、规律、思路推导过程的解释。
多和“铁哥们”探讨
高一新生们令人头疼的表现就是不喜欢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
学生们保持“沉默是金”的原因,除了部分学生不擅长人际交往造成不爱提问外,还有学生自视甚高,担心提问会显示自己的无知、害自己丢面子,或者是觉得提问会显得“自己比别人差劲”,因此拒绝向老师、同学请教。
学生较好都能有几个同班或者同级的铁哥,经常争议和探讨。讨论不仅能理清正确解答思路,也能帮助学生明晰错误思路产生的源头及改进方法。同时,伙伴间的探讨更有助于思路碰撞产生新的智慧火花。
有问题自己主动解决
初中时遇到问题是等着老师来解决,到了高中,要试着自己动手解决。初中老师是“圈养”学生,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都由老师安排好了,学生只要负责“张嘴”;而高中老师是“放养”,老师只给你指明方向,具体得由学生自己施行。
有问题自己解决,不要习惯性地依赖老师。高中课时紧张、内容又多,知识体系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一旦某一个环节或者知识点出了问题,就直接影响到接下来的知识接收。因此,建议高一新生要养成主动复习的习惯,发现一个问题就及时解决一个问题,千万不要积压问题,等到问题积压成堆后再解决就困难了。
【衔接知识】注重培养学科能力
初高中在知识体系上的差异,让不少高一新生直接体会到高中的紧张,也由此对高中课程产生了畏惧心理。确实,学科知识内容的衔接容易做到,学科能力方面的培养却非一朝一夕之功。那么,如何培养学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