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经常有家长问“孩子现在不爱读书怎么办?”“孩子不愿意学习,逼她去学校行吗?”现实生活中也遇到不少家长说孩子长大了反而不喜欢读书了,是什么原因?怎么办?
这些孩子难道天生不爱学习吗?
答案是否定的。
看我们的孩子刚出生就瞪着好奇的眼睛四处探寻,两三岁就自己对身边的几乎能触摸到的事物都要摸摸试试,就连一个小纸片也会反复摩挲半天,想从中研究出点什么。此时你会深深感触孩子的学习欲望是强烈的,为什么随着年龄的长大,孩子有更好的能力和学习条件了,反而他们不爱学习了呢?
随着年龄的成长,孩子出现不爱学习的情况也是正常的。这么说可能有人要骂我胡扯,可这是事实,不过是表面的事实,要想让孩子喜欢上学习,就需要承认这一点,同时还要揭开这一层表面看到被覆盖着的内容。
我们的孔老师早在几千年前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和现在的中学生聊这句话“你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傻子,疯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让你们天天背诵、做题、天天都是这些东西,你们能不亦说乎?”
我们一起大笑:“我也不会不亦说乎!”
那么孔老师为什么还这么说呢?
自然有他的道理。
孔老师主张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聊天中让几个孩子选择学习内容,“射、御、乐”为先,因为这几个内容更符合孩子活跃的年龄,趣味性更强,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孩子更多的时间是花费在了“书、数”上,没完没了的上课和做题,而这些反反复复的题目有时候难度还挺大,很多时候有的孩子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积压下来,再继续新的学习难度会越来越大,自然不会“悦”的。
在孩子遇到这种种“学而时习不悦”的时候,我们很多的家长和老师采取的多是说教:“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父母吗?这么好的条件不好好学习对得起你自己吗?扪心自问一下,你做得对吗?······”
“你能在认真一些吗?不会的再想想,谁让你上课不好好听讲呢?······”
对于没有找到学习乐趣的孩子来说,任你理由万千,苦口婆心,也皆入不了他的心,和他浪费这种时间还不如静下心想想眼下的“理”:他需要有一个他乐于做的正道事情来消磨他的时间和精力。如何为他创造一个他乐学的环境和乐学的内容?
这就是另一位先贤王阳明所说“养志 ”,我所理解的志不是说让孩子立志成为什么样的人、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成就。我理解的志就是从情着手的“情志”。
奶奶生日,我们全家人围桌而坐,共同举杯祝愿奶奶生日快乐、身体健康!吃饭间就聊起了举杯的学问,我夸女儿懂礼,她则疑问自己怎么懂礼?
顺其自然我讲起了一个朋友的同事在和客户吃饭时碰杯的事情:这个年轻人把杯子高高举起,杯子的高度大大高于客户和领导杯子的高度,遭到斥责;这个年轻人给客户递名片反向且一只手很随意地递过去,遭斥责。因为他不懂得碰杯子的规矩:晚辈杯子高度要低于长辈杯子高度,小女这点做的很好,所以我表扬了她;下级杯子高度要低于上级,递名片要正向双手去递,以示尊重,这也是那个年轻人遭斥责的原因。女儿很认真地听。
先生附和:可能那个年轻人以前家里没有告诉他,不过如果他多读书也会知道的,因为读书知礼,况且“书中自有黄金屋······、”说到此处,先生又讲了一个读书人坐在书旁等黄金出现的笑话,小女总结”死读书、读死书。”
平常而自然的聊天,既拉近了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也是学的一部分,我认为是在不知觉间养其正向情志,这样的学渲染了一个学而乐的氛围,又怎么能“不悦”呢?就是有些许的“不悦”也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我的理解“学而时习之”的学不仅仅是现在的语数英史地政生化等科目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学问的学习,何为学问?我信服南怀瑾先生对学问的一种阐释“做人好、做事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就是在点滴中有意识从学问方面培养孩子的一种情志,使其找到学的乐趣,自然就能“学而时习亦说(悦)”。
那在孩子成长中,我们做父母的践行了这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如果没有,我们就可以想办法和孩子一起努力于“学而时习亦悦”,对于孩子在学龄期间需要要学的那点知识,尽管会有一些不悦,但他们已经养成了“学而乐亦悦”的习惯,你哪里还寻找得到孩子身上有厌学的情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