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批改系统来袭,中小学教师应该如何应对?
4月20日,安徽省教育厅发布《安徽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计划到2020年,全省市、县(区)都要进行智慧学校建设。其中一大特色就是,作业不是由老师批改而是有的作业测评系统自动批改,并为每位学生“量身”作业菜单。中小学教师今后不用改本子了,如这样,我们如何应对?
先来看一份文件
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中央编办等五部委日前联合印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
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
这个文件说明,“互联网+教育”不再只是口上说说,而是要动真格的了!
再来看一个例子
2017年,在合肥,人工智能个性化辅导系统与特级教师进行了四天人机大战,较终,人工智能以平均进步36的成绩特级教师平均进步26分!
这个例子说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结合,让「因材施教」更加接近了现实!
再来分析本例
1.首先承认,作业批改系统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是一次先行的实践,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把教师从繁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是多少代人的梦想。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个梦想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毫无疑问,作业批改系统迈出了第一步。尽管它会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谁也不能无视它先行先试的意义所在。
也许它会获得成功,进一步做大做强,为设计者带来巨额利润;也许它被其他系统所取代,但这个系统开启了一个新的探索,值得喝采!
2.提出几点担忧和疑问
系统的运维、推广、使用成本由谁埋单?财政负担还是转嫁给家长?
系统的熟练掌握需要周期较长的培训、摸索,会不会增加教师的负担?
年龄偏大或者不善学习的教师能学会怎么使用吗?会不会抵触或者干脆搁置不用?
按人设计作业参数,生成因人而异的作业,这是在为教师减负吗?
学生需要在线做作业,怎么控制分心上网?怎么保护视力?
系统怎么处理主客观题目?
它是智能的,但它能做到有感情吗?比如,它能给学生的作业作出准确但冰冷的判定,它能从中发现学生的情绪、心理的波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