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期末)考试语文
高中 来源:网络 编辑:楠哥 2018-02-25 14:55:25

  伊顿教育小编整理出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有需要的同学们收藏查看吧,文末小编会放上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出题:张会霞 董文菊 审核:张成彦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陆地边疆治理结构的调整

  中国较早的边疆,是在陆地疆域内划定的。在整个王朝时代,边疆基本上就是不同于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群体生活的区域。有的学者指出:“在中国历,‘边疆’是一个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概念。它较初只是泛指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四夷’,其地域并不确定。”边疆治理尽管内容复杂且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围绕处理族际关系而展开的,基本上是实行“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内外有别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现了由王朝到民族的根本性转变,的边疆构架也随之而进行了调整。但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传统并未根本性地改变,“族际主义”的取向仍然在延续甚至得到强化。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历“华夷之辨”的观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陆地边疆,族际关系中的矛盾仍然是突出而典型的边疆问题,本身就十分复杂,同时还与其他的边疆问题纠缠在一起,并影响着其他边疆问题的解决。于是,处理族际关系问题成为了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内容。

  21世纪以来,以“族际主义”为基本取向的传统的陆地边疆治理,与发展形势和要求之间的不适应性更加突出。一方面,随着发展形势和目标的改变,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已经远远越于传统的文化属性,而且还在继续增强。在这样的形势下,对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的忽视会影响到发展和治理战略的定位。另一方面,陆地边疆在发展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已经从传统的边缘地带凸显成为对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其支撑的对外战略、地缘政治战略和“一带一路”构想的作用日渐突出。

  因此,需要抛弃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取向,确立“区域主义”取向。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把陆地边疆界定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或“民族地区”的思维和定位,把陆地边疆明确界定为陆地疆域的边缘性区域;在陆地边疆治理中,改变传统的以解决族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为主要内容的做法,把边疆视为疆域的边缘性区域,着重于解决这个特殊区域内的区域性问题;在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的情况下,族际关系中的矛盾和问题不仅会继续存在,而且会在陆地边疆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族际关系问题也需要纳入到区域治理的框架中谋划,在促进边疆巩固和发展的进程中来谋求族际关系问题的解决。

  基于这样的目标定位,陆地边疆的治理也需要聚焦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稳定问题,尤其是这些问题突出的区域和时间,应该把处理这些问题作为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任务。除此之外,陆地边疆治理还需要注重发展问题、文化问题等,尤其是是要注重解决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如反贫困问题、建设问题、交通问题、基础设施问题、与周边的交往问题等。与此相适应,寻求求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和方式,应该成为陆地边疆治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选自2017年《新华文摘》第1期,作者周平,有删改)
#p#副标题#e#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边疆,是在陆地疆域内划定的,在王朝时代,边疆治理内容复杂。

  B.新中国成立之初,边疆“华夷之辨”观念深,它本身复杂,还与其他边疆问题相纠缠。

  C.21世纪以来,“族际主义”取向的陆地边疆治理,开始与发展形势和要求不适应。

  D.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尤其要注重解决,如反贫困、交通、基础设施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的学者”的言论论证了王朝时代边疆基本上就是非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生活的区域的观点。

  B.文章分析“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族际关系中的矛盾突出来论证“族际主义”得到强化的观点。

  C.文章以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一带一路”构想来论证“族际主义”取向与发展不适应的观点。

  D.文章论证了需要抛弃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取向,确立“区域主义”取向的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逐渐形成的中国边疆概念,较初泛指地域并不确定的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四夷”之地。

  B.把陆地边疆明确界定为陆地疆域的边缘性区域主要是为了解决族际关系问题。

  C.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处理突出的区域和时间发生的民族、宗教和稳定问题。

  D.族际关系问題将长期存在,欲巩固和发展边疆,须将之纳入到区域治理的框架中。
#p#副标题#e#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瓦下听风

  彭家河

  瓦是乡村的外衣。

  当再次提起瓦的时候,我已远在他乡,多年没有回老家那个小山村。想起故乡,眼前还是当年离开时的景象。绿水青山不见苍老,而我却早生华发。

  在延而舒缓的群山中,村落就像灌木丛,一簇一簇地分布其间。远远望去,几面灰白的墙壁和青黑的瓦顶在墨绿的草木间若隐若现,仿佛被弯曲山路串起的萌芦挂在重峦之中。看到了瓦,也就看到了家,心里就踏实了。

  在乡下时,盯着瓦顶发呆的时候也不少.早年乡下没有通电,也没有多少书看,特别是感冒生病后,能做的事就只有躺在床上数檩子、橡子和亮瓦。川北多柏树,擦子都是去皮粗略打整的小柏树,橡子则是柏木板,年辰一久,灰尘和油烟就把檩子、椽子染成与老瓦一样的黑色。在漆黑的房顶上,只有几片亮瓦可以透些光亮进来,不过瓦上的落叶和瓦下的蛛网已让光线更加昏暗.亮瓦是玻璃制成的,能透光,但看不到瓦外的天空以及树木,要凭借瓦上的声响,才知道房顶上的过客。如果声音是一路“嘀、嘀、跨”地传过来,那是一只无聊的猫;如果是急促的沙沙声,肯定是心慌的老鼠在顺着瓦沟跑。更多的时候,只是听听瓦上难以理喻的风,听风在房顶与瓦说些悄悄话。

  瓦与风总有说不完的话,人听到的,只是极少极少,瓦与风一般都是轻轻冢语。我想,他们谈论的,无非是坎上庄稼的长势啊、西河里的鱼啊、二帽岭上的花啊,因为每年春节前,我爹都要上房扫瓦,扫下的就是麦子、鱼骨头、小树枝这些。瓦仿佛是从不喜欢外出的主妇,风就是一年四季在外面闯荡的男人,一回来就带些外面的小玩意,讲讲外面的小故事,把瓦哄得服服帖帖。当然,有时候瓦与风也会吵嘴甚至打架,夜里总有些瓦从瓦楞间翻起来,与风纠缠,有的还从房顶上落下,摔得粉身碎骨。听到“啪”的一声刺耳脆响,瓦下的主人都会心头一紧,然后不问青红皂白,对着房顶就大骂风,肯定是风的不对,瓦成天默默不语任劳任怨,风过来一会儿,房顶就不得安宁,瓦还要跳楼寻短,难道不是风的错吗?这些,风能说得清吗?风可能受了委屈,一路呜呜着跑了。落下房顶的瓦摔得四分五裂,拋弃在路边。别的瓦仍然低眉信首,与属于自己的那一绺风继续私语,或许他们对风对瓦的性格早已习惯,总有几片瓦会与风一起私奔,也总有几片瓦会宁如玉碎。乡下的故事,不就是这样的吗?

  瓦只要上了房,盖在檩椽上,往往就是一辈子。要么是仰瓦,要么是扣瓦,仰瓦要上大下小,扣瓦要上小下大。有时,房脊梁上还会垒一排立瓦。每一片仰瓦的大头都要压在上一片仰瓦的小头下,每一片扣瓦的小头都要压在上一片扣瓦的大头下,而且的扣瓦都要压住仰瓦的边沿,这样严严实实,一丝不苟,才能遮风挡雨,营造一个温暖的家。瓦有瓦的命运,瓦也有瓦的规矩,乡下人肯定早就读懂了这些。

  一年当中,乡下人待在瓦屋里较长的季节就是秋冬两季。庄稼都收种完毕,梅雨时节或者霜雪天气,无所事事的大人小孩子就团聚在一起烤火做些家务。但更多的时候,我则喜欢钻进温暖的被窝,垫着枕头靠着墙壁看小说,这样身心都温暖如春。我在乡下教书时,有年在南充人民中路一旧书摊上买回了的《十月》等文学期刊。有整天,我合上杂志,听着瓦上风声,

  突然明白,每一个人都在羡慕别人的人生,其实每一个人只能经历一种人生,通过小说,可以品味别人的酸甜苦辣,可以经历各种人生。一个人过好自己的人生,此生才有意义,重复或者模仿别人的人生既不可能也毫无意义。从此,无论是出入瓦屋豪庭、身居陋巷还是穿行都市,我都内心恬淡自信,对世间奢华,心如止水。

  瓦下的孩子都一辈一辈长大,离开了瓦屋,走出了大山。估计都没有多少闲暇回一次老家,更没有多少机会再在瓦下静坐。我相信,每一片青瓦下,都沉睡着一粒怀乡的种子,总有整天,他们会在风中醒来,听听风中的故事。我相信,每一条都市大街上,都有来自乡下的孩子,总有整天,他们会怀念瓦下听风的日子。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1月10日24版,有删改)
#p#副标题#e#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写故乡绿水青山不见苍老与自己早生华发对比衬托,抒发了故乡依旧在、年华易消逝的感叹。

  B.“看到了瓦,也就看到了家,心里就踏实了”这句运用借代手法,表现了一个长久远居于他乡之人对瓦的亲切感,回故乡的迫切感。

  C.本文描写具体细致,表明作者对故乡生活十分熟悉,如凭借瓦上的不同声响就知道房顶上的过客是无聊的猫还是心慌的老鼠。

  D.结尾与开头呼应,写一辈一辈的孩子长大后走出大山、没有多少闲暇同老家,但相信他们终会怀念瓦下听风的日子,揭示了主题。

  5.文中写听瓦与风说些悄悄话。瓦与风都说了些什么话?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5分)

  6.文以“瓦下听风”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p#副标题#e#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赢得高关注 诗和远方唤你去读书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来圈粉无数的16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较终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江南无,聊赠一枝春’。‘草木本无心,何求美人折’。”“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李定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对于武亦妹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教师眼里,简直是一场标准化考试。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实事求是地说,不多。”

  有的网友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妹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喜爱和佩服。但我始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体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弩张。”

  “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干嘛还要背?”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二

  昨天,一位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流落在当下骄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念旧时的诗意生活,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引,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一字一词里见乾坤,滴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由此可见,诗词——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反映的正是我们东方人内心的丰富情思,正是这种文化造就了独特的东方诗意,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播即热。

  (摘自《扬子晚报》报道《诗词大会为何能引发如潮思考》)
#p#副标题#e#

  材料三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被挤到了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的。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中国的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摘自央广评论《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较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指出,“快餐时代”人们功利心作祟,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很难表达现代人丰富的情感,也使诗词教育越来越枯燥无趣。

  B.材料一中,李定广和王白云均对当下中学古诗词教学表示不满,认为古诗词教学仍以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为主,而缺少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C.材料二中,选手陈更不仅提到了诗歌的不足,而且指出了诗歌的优点,它既可以感动读者,也可以反映纷繁变幻的外部世界。

  D.材料三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二者都是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追求后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同,但都对央视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发表评论,大家都一致认为该节目办得成功。

  B.材料一和材料三写作目的不同,但都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认为基于实用、应试、技能的古诗词教学难以浸润学生心灵。

  C.材料一呈现了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不同意见,材料二、三则主要是一家之言,相比之下材料一的评论更客观、更、更深刻。

  D.三则材料均以小见大,通过对于《中国诗词大会》的评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期引起读者更深入的思考。

  E.三则材料的语言风格各有特色。材料一诙谐幽默,材料二典雅生动,材料三则以充沛的说理见长。

  9.《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p#副标题#e#

  二、古代史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郑冲,字文和,荥阳陕西人也。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及魏文帝为太子,搜扬侧陋①,命冲为文学,累迁尚书郎,出补陈留太守。冲以儒雅为德,莅职无干局之誉,箪食媪袍,不营资产,世以此重之。大将军曹爽引为从事中郎,转散骑常侍、光禄勋。嘉平三年,拜司空。及高贵乡公讲《尚书》,冲执经亲授,与侍中郑小同俱被赏赐。俄转司徒。常道乡公即位,拜太保,位在三司之上,封寿光侯。冲虽位阶台辅,而不预世事。时文帝辅政,平蜀之后,命贾充、羊祜等分定礼仪、律令,皆先谘于冲,然后施行。及魏帝告禅,使冲奉策。武帝践祚,拜太傅,进爵为公,顷之,司隶李憙、中丞侯史光奏冲及何曾、荀顗等各以疾病,俱应免官。帝不许。冲遂不视事,表乞骸骨。优诏不许,遣使申喻。冲固辞,上貂蝉印绶,诏又不许。泰始六年,诏曰:“昔汉祖以如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遂与功臣剖符作誓,藏之宗庙,副在有司,所以明德庸②勋,藩翼王室者也。昔我祖考,遭世多难,揽授英俊,与之断金,遂济时务,克定大业。太傅寿光公郑冲、太保郎陵公何曾、太尉临淮公荀顗各尚德依仁,明允笃诚,翼亮先皇,光济帝业。故司空博陵元公王沈、卫将军钜平侯羊祜才兼文武,忠肃居正,朕甚嘉之。”九年,冲又抗表致仕。明年薨。帝于朝堂发哀,追赠太傅,赐秘器,朝服,衣一袭,钱三十万,布百匹。谥曰成。

  (节选自《晋书·郑冲传》)

  【注】①搜:寻找。扬:选拔、举荐。侧:同“仄”。侧陋:隐伏,卑微,引申指地位低微。②庸:古同“佣”,雇佣,任用。

  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自寒微/卓尔赢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B.起自寒微/卓尔市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C.起自寒微/卓尔赢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D.起自寒微/卓尔赢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指从京城调出,到地方为官。文中郑冲由京官尚书郎补任地方官陈留太守。

  B.朕,我,我的。秦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后自秦始皇起,用为皇帝自称。

  C.致仕,指古代官员自请加职或升职。文中郑冲致仕是想为周家担负更重的责任。

  D.秘器,指棺木。郑冲去世时,武帝为了表示对郑冲的恩宠,赐给他棺木以安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冲注重修养,作风朴素。任陈留太守时,他把儒雅作为自己追求的道德境界,任职不求美名,吃蔬食,穿麻絮袍子,不营私产,世人因此看重他。

  B.郑冲洁身自好,受人尊重,做太保时,等第虽已和宰相相同,但他从来不参与世俗的事务;贾充、羊祜等人制定礼仪、法律制度,都是先求教于他。

  C.郑冲是武帝的心腹之臣。在李憙、史光等人以疾病为由奏请免去郑冲等人的官职时,武帝依然对郑冲坚信不疑,并一次次地驳回他的辞职申请。

  D.郑冲受到皇帝的称赞,皇帝通过赞美汉高祖刘邦的知人善任,回顾祖辈君臣的通力协作,进而夸赞了郑冲等人的勋劳,并间接表达了赏识之意。

  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高贵乡公讲《尚书》,冲执经亲授,与侍中郑小同俱被赏赐。

  (2)昔我祖考,遭世多难,揽授英俊,与之断金,遂济时务,克定大业。
#p#副标题#e#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较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此诗首联以反问的形式开篇,“独”字更刻画出身处异乡,登高临远、愁情满怀的游子形象。

  B.诗中写眼见雁归故乡、泾河不流,耳闻塞角声,触景生情,作者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表现边地特有的景物,体现长年戍守边关、西去更无州的凄苦军营生活。

  C.“雁”为诗中重要的意象,北雁南归,加之地僻荒寒从而引起作者滞留边疆的深沉乡愁。

  D.尾联点明张贲与自己一为贫官一为贫客,二人离别日久,难以聚首相处的怅恨,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开头的“牵愁”形成照应,点明主旨。

  E.这首边塞羁旅行役律诗景象萧瑟,感情悲怆,和盛唐边塞诗歌的昂扬向上的格调有较大差异。

  15.千古登楼,几多情思。李煜在《相见欢》中写道“无言独上西楼”,而魏野在本诗中也有独自登楼的行为,请简要分析两人借登楼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1)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急流和瀑布飞泻、发出巨大声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用兵器的撞击声来表现琵琶声高昂激越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对“莲”高洁自守,不同流俗赞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副标题#e#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较近故宫博物院院长单翔因为一个演讲视频火了。视频中单院长对故宫的各种藏品如数家珍,被大家誉为有智意、金句多的“段子手。”

  ②唐朝诗人王维被边塞的奇景震撼,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无独有偶,宋代范仲淹在边塞军中也对这样的风光作过描写。

  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有详细周密的总体规划,零敲碎打的改革不能达到我们预想的目标。

  ④短短十天的军训过去了,但我们忘不了教官不胜其烦地重复单调的动作,更忘不了烈日下我们共同奋斗的身影。

  ⑥短暂的20分钟节目浓缩了王华同志对新疆、农四师、家庭的热爱,他在事业上的坚守展现了一名共产党人冰壶秋月的松柏胸襟。

  ⑥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一部自传性质的作品,夏洛蒂·勃朗特以鲜明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叙事风格侃侃而谈,真实而有艺术感染力。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①③④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无人驾驶汽车拥有很高的安全性与实用性,它可以极大程度地减少人为的操作失误,还能依靠智能决策系统来跟车、变道,从而确保道路通畅,并且避免发生意外。

  B.取消医疗药品加成对广大医疗机构经营者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做好相关的辅助工作,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C央视《朗读者》是一档以明星名人读文章为主要形式的文化类节目,他们用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带领观众感受那些无比动人的人物情态

  D.许多元首亲自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肯尼亚总统肯雅塔刚到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时,许多人还不认识。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我常光顾这家小餐厅,因为这里的就餐环境雅致,老板也很热情。

  B.中秋节快到了,您日前对犬子多有照顾,特请您到我府上小酌,以示谢意。

  C您老是的教育家、文学家,当我得知忝列门墙之时,心中狂喜。

  D.您在报告中的一得之见,于我而言都是金玉良言,令我茅塞顿开。
#p#副标题#e#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外不过15个字。(6分)

  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① ?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问的笨伯”,在中国便可称为“冬烘先生”反过来说,② ,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凭借经验,运用心得,这样的人,③ ?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许多人从小就有当作家的梦想,其实实现这个梦想并不困难。如果我们坚持阅读的习惯,可以积累许多的创作素材,因为只要阅读,就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了这些收获,必然会产生创作的兴趣和信心,假以时日,认真创作,就会有经典的作品问世,实现我们的“作家梦”了。

  ①坚持阅读,不就能积累许多素材。

  ②

  ③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白云,因为没有根基,只能浪迹天涯。

  ②波涛,如果没有乱石的阻挡,就难有千堆雪的壮观。

  ③车轮,一旦离开坚实的地面,转得再快,也寸步难行。

  ④瀑布,因为心中有大海,即使粉身碎骨,也要勇往直前。

  ⑤的圆规,站稳脚跟迈出坚定一步,有始有终才有完满结局。

  ⑥竹子,较终能长成参天巨竹,其秘诀是每前进一步便及时小结。

  以上句子内涵丰富,读后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不少于800字。
分享: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期末)考试语文答案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甘肃省
上一篇: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期末)考试语文答案 下一篇: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上高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