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神机妙算,什么事情都能算的中,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可以说是无人能及的。很多时候都能够逢凶化吉,遇到危险偶读能化险为夷。不过有一场战争是诸葛亮无能为力的,那就是“六出祁山坚持北伐”。明明知道很难打胜这场仗,可是依旧坚持北伐出兵,而且是六出祁山。很多人肯定想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六出祁山?我来说一下自己对诸葛亮这样举动的看法。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无奈之举,当日隆中对时,诸葛亮的理念是先取荆州为家,再取西川为基业,“待天下有变,可命一上将军率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届时,刘备可另率主力军出八百里秦川,“百姓宁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看看,真是好棋。然而,计划不如变化快,本来指望“待天下有变"时,关羽这个上将军能顶上事,谁知人地两失,不仅折了上将军,更要命的是还把家业丢了一半子去,如果把西川比做正房,那荆州就是天井,这下好,要出门,却没了出路,所以只能另开傍门了。
这个傍门就是祁山。很多人为诸葛亮六出祁山、一事无成感到遗憾,认为是许多偶然因素才导致失败的,其实不然,六出祁山,是明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举,克复中原、重兴汉室的历史机遇早已随着夷陵之战失利而永远逝去,六出祁山,只能是知天命、尽人事而已。须知征战,打的是钱粮,是国力,北魏中原虽然有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但随着政权的逐渐稳定,万千流离失所的百姓重整荒地,再耕旧田,不消几年的休养生息,整个中原又恢复了生机,而反观西蜀,农耕落后,交通闭塞,人口寡单,此等国力,实在是难为诸葛亮了。
而更要命的是,诸葛亮“克复中原,重兴汉室"的号召已经失去了市场,中原百姓此时已在政策权下尝到了安居乐业的甜头,你诸葛亮再来搞事,明显不得人心嘛。西蜀的百姓也会认为,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天天找些烦恼干什么!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才使诸葛亮在漫漫征路上举步维艰。
在此,我想起了司马徽在诸葛亮受邀出山时的感慨:孔明虽得其主,奈何未得其时,惜哉,惜哉!三国当中关于诸葛孔明的介绍还有很多的事件,你们可以再去了解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