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咱们家长嗯分享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家长们不要太纵容或者说不在意亦或者说是溺爱孩子而不重视孩子的这些看似是很小的毛病,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还小嘛,长大了就好了呀!”
“这是小毛病!多大点事儿!”
“这次就算了吧!以后能改就行!”
……
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耳熟?
不过说了,孩子有些毛病可不能算了!
说,不难发现,面对孩子的一些小毛病或是不好的习惯,许多父母往往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似乎在他们看来,孩子长大了,这些小毛病就会自然好了。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
不少孩子在出门后常常会陷入一种“走不动”的状态——看见好玩的走不动,看见好吃的走不动,遇到好看的更走不动。
对此,杨东表示,孩子出门见到什么都“走不动”,看见什么都想要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一是孩子的好奇心,二是孩子的占有欲,特别是孩子初次见到的,具有好看、好玩功能的物品,孩子的好奇心和希望得到的心态会愈加严重。#FormatStrongID_5# ,如果这是孩子长久的一个做法,出门见什么要什么,无论自己有没有,需不需要的都只是“要、要、要”,那就算的上是坏毛病了。
对于孩子初次见到的东西,感到好奇,想得到,家长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但要甄别这个物品是什么,对孩子有无帮助,是否在经济、环境等条件下允许的,要告诉孩子这个东西的性能作用,买回去这个东西后要完成它的功能,比如是一个可以动手操作和益智的玩具,就要告诉孩子买回家后要练习、用到,而不是仅仅是它的外表好看孩子喜欢才买的,让孩子懂得拥有后的责任,在孩子确实需要一些物品时,家长在应允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这个东西家长给买是为什么,甚至是有条件的满足,不可以及时满足孩子的要求时,给孩子一个解释,或者孩子得到是需要条件的,培养孩子“延迟满足”,学会等待的能力。
对于孩子不需要的或者自己已经有了的东西,孩子还是见啥要啥的坏毛病,家长要自我反思,是不是曾经太惯着孩子了,在孩子只要要就及时满足,无论怎样只是孩子开心就要啥给啥,也许认为家里不差钱,又疼孩子,怕孩子得不到而哭闹、生气,一味的只是满足孩子的要求,而惯出了孩子的坏毛病。这种情况,家长要改变认知,孩子的要求哪些是可以满足的哪些是无理的,对于无理的要求,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家长不会答应他,比如,孩子见到一个玩具想要,而家里相同的玩具也有,家长就要告诉他,这个玩具是不能给他买了,因为家里已经有了,或者孩子看到好吃的就要,家长认为这个所谓的“好吃的”,是一些不健康的食品时,家长告知孩子利弊关系,坚持不能购买。
孩子长期养成的毛病,改正起来也是需要时间和策略的,不可操之过急,在过程中家长要坚持,但不可专制,比如:孩子常常见东西就要,特别是在市,见什么拿什么,家长可以在去市之前,与孩子达成共识,去市只可以选一、两件喜欢的物品,或者这次只许看,不许要,如果孩子表现好,家长还可以表扬、鼓励,甚至给他买个小玩具以示奖励,让孩子学会取舍,懂得控制情绪和行为。
一些小孩子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满足时,就大哭大闹,撒泼打滚甚至开口骂人、动手打人。而父母呢,一来出于想要尽快制止孩子的无理取闹,二来多半拗不过孩子的蛮横,较后往往是要么选择了妥协,要么以暴制暴。
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杨老师分析说,这十足是个任性的坏毛病,既然是毛病,自然是需要改变和修正的。
从孩子心理发展阶段来看,2岁左右的孩子就有了自我意识的发展,能分辨你、我、他的概念,3岁左右的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一些家长会认为孩子小,平时比较娇惯孩子,什么要求全满足,养成了孩子一有不满足就会发脾气,大哭大闹,撒泼打滚甚至开口骂人、动手打人。孩子往往抓住家长的弱点,怕孩子哭,孩子就哭,怕孩子打滚撒泼,孩子就满地打滚,家长如果“妥协”,孩子以“胜利”告终,下回孩子还用这招耍赖,变得越来越任性。这是与家长的教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家长对孩子溺爱、娇惯、放任、迁就,孩子养成了惟我独尊的个性。也有些家长遇到孩子任性又采取了相反的极端,孩子哭闹、任性时,采取粗暴的方式,羞辱甚至是打骂,无视孩子的身心发展,一味限制,要求孩子的服从,有些孩子以“拧”来反抗,也会很任性。
任性有碍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干什么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没有的约束,性格就会向不良方向发展,就会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家长要改正孩子的无理和任性,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的规则,家长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不能让步,不管孩子怎么哭闹,不能有迁就的表示,态度要坚决,在这个问题上,家长要比孩子“任性”。家长可以采取适当冷落的方法,对于孩子来说,被冷落哭闹、打滚不管用,收不到效果,该行为的出现频率就会降低,多次尝试后就会逐渐消退,同时家长要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予以表达和改掉坏毛病。
明明是自己把花瓶打碎了,却说是家里的猫撞的;明明是自己把作业本撕了,却说是不小心弄丢了;明明是自己想要零花钱,却说是学校要求交费……是不是孩子的这种说谎行为或多或少的在生活中出现过。
杨老师说,说谎行为是人为了自己不被批评、心理压力减少而采取的自我防御机制。说谎分为善意与有意说谎等不同的情况。孩子说谎的原因很多,家长遇到孩子说谎的时候,
有些家长会给孩子高的要求,不顾孩子本身的能力和喜好,比如要求孩子考试要达到多少分,对于高要求,孩子明知道是父母为自己好,也尽力去努力可还是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于是孩子怕爸妈伤心,怕父母的责备,而出现说谎的行为。再者,许多家长面对有些事件,各种原因下会采取说谎处理,这也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说谎,遇到事情为了得到获益行为而去说谎。
首先父母自己要说真话,为孩子做出榜样,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撒谎不作假,给孩子的承诺要兑现,鼓励孩子也要诚实,讲真话,做一个真诚的人。孩子可能不十分清楚到底什么是说谎,可能只是因为害怕,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分不清对错,怕责怪和批评不敢说实话,家长要问清原因,如果只是大声训斥孩子在说谎的话,孩子可能会被吓得真的说起谎来。发现孩子说谎时不要斥责孩子,也不要硬逼孩子承认说谎,要耐心细致地开导,同时也不要以各种方式去惩罚孩子,要帮助孩子找出说谎的原因。
某些情况下,孩子或出于好心说谎,或属于心理的症结,这种情况下家长要给予谅解,耐心的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走出心理误区。家长要学会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找到孩子不说实话的原因,耐心的引导孩子勇敢的说出实话,绝不在孩子道出实情之后打骂孩子,甚至给孩子贴上“爱说谎的孩子”的标签,让孩子懂得诚实的可贵,从而找到好的处理事情的方法而不是逃避的行为及说谎的方法。
时常见到这样的小孩子——去别人家做客,回家的时候顺手就把主人的东西拿走了;跟小朋友一起玩时,没征求别人的同意就把玩具拿着自己玩;出门的时候,看见别人手里好玩的东西就顺手去摸。而大部分的家长们呢,多半也是毫不在意。有的甚至觉得“我家孩子还小嘛,拿你一个东西怎么了,那么小气干嘛?”
“出去玩一圈,孩子手里会多一样他之前没有过的东西,怎么办?”杨老师说,有一些家长向她咨询过这类问题。有些家长见到这种情况会如临大敌,认为这就是孩子有了“偷窃”的行为了,于是会斥责、打骂孩子,逼其送还。也会有家长认为孩子小,拿你一个东西怎么了,那么小气干嘛?没什么关系的。
对于孩子拿别人的东西,了解孩子拿东西背后的原因,而不能就这件事而冠以孩子就是“偷”了,要让孩子分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给孩子讲清即使是自己喜欢的也不能随意拿走,这是别人的,大家在一起玩的时候拿别人的玩具、东西也要事先征求别人的同意才可以,是不可以随意拿的,更不能随意拿回家。如果孩子已经拿了别人的东西,要孩子送还给人家,并礼貌的承认自己的过错:对不起,我很喜欢这个东西,没告诉你我就拿去玩了,现在还给你,请原谅。让孩子懂得承担。如果孩子小,家长可以陪同孩子送还东西,让孩子亲手交还给对方,并让孩子知道今后不能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如果孩子很喜欢这样东西,家长可以在经济范围内给孩子买来,告诉孩子喜欢别人的东西可以告诉爸妈,需要的话家长会给买或者家长认为不能给孩子购买也要把不买的原因告诉孩子,但坚决不允许孩子随意拿别人的东西。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小,就会毫不在意,更有甚者还会夸奖孩子,有个故事:一个囚犯在临近被枪毙之前较后一个要求,就是要再吃次妈妈的奶,当妈妈含泪满足儿子的要求时,儿子狠狠地咬掉了妈妈的乳头,并大声喊出:妈妈,我恨你。在我小时候偷了一双袜子的时候你表扬我说我给家里省了3元钱,我偷了人家10块钱的时候,你说有了10块钱你可以买好吃的给我,长大我才会犯下大错。“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孩子的认知行为和家长从小的家庭教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家长要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权,哪些是别人的不属于自己。同时父母做好表率作用,不随便拿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孩子做错事情要孩子自己承担,给以改正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精神。做家长的也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而不要以孩子小为理由放任孩子的行为,家长的态度就是孩子的未来。